消失在菲律賓政府眼中的Lumad人:他們已被迫逃離家園,現在連避難所都被攻擊,還能逃去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莫洛人之外,菲律賓還有一群被主流社會排擠在外的Lumad原住民。他們的孩童沒有受教權,學校常成為民兵的攻擊目標,而跨國企業的進駐及開發,更使原住民傳統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文:Wendy Chang
3月19號上午9點,在繁忙的納卯市(Davao City),一條通往6個省分的高速道路被上千名示威者阻塞,導致車輛無法通行。這群示威者是原住民Lumad,他們要求軍隊在期限內撤離村莊,遠離他們的族人及孩童。然而軍方卻裝聾作啞,不回應他們的訴求,使他們忍無可忍,選擇在這天上街示威,決心讓高層官員正視他們的存在。
他們是誰?
在宿霧語中,Lumad意為「生於大地」(born in the Earth),他們是南島語系原住民,包括17個方言族群,在民答那峨島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有別於信仰伊斯蘭教的莫洛人,Lumad人是泛靈信仰,而莫洛人於該島住民比率,是以20%高於只佔10%的Lumad人。然而,面對外來者的騷擾,Lumad不像莫洛人會組織起MNLF等武裝份子,與軍隊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而是不斷逃離至內地及森林。

今年3月18號的抗議行動,53歲的Ellen Manlibaas控訴政府,長期忽視原住民的人權。Photo Credit : Defend Talaingod Save Pantaron
相關報導:

2014年在馬尼拉的美國大使館前,Lumad人踐踏美國國旗,反對兩國簽訂軍事訪問協議(VFA),使美軍得以合法化將軍隊進駐在菲南的行動。過去美軍曾以對抗恐怖組織為由,支援菲律賓政府打擊南方的莫洛人組織,使當地人有嚴重的反美情緒。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民答那峨島有豐沃的天然物產,享有「菲律賓的蔬果藍」之別名。數百年來,莫洛人及Lumad人在傳統領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原住民眼裡,土地的使用應由每位族人共有,然而,在殖民者抵達菲律賓後,他們傳承自祖先的傳統生活,便日漸遭受到迫害。
19世紀美西戰爭結束後,西班牙人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同時將菲南島嶼劃定在美方的管轄之下。最初美方承諾讓當地人自治,不料,卻在1903年訂定土地法,規定天主教徒每戶可合法擁有16頃土地,作為向南遷徙的誘因,然而當地人住戶卻只分配到8頃,造成兩方權益嚴重的傾斜。
二戰後,美國殖民者撤離菲律賓,並將菲南島嶼的主權交予馬尼拉政府,一再地忽視當地人的自治訴求。1950年代,馬尼拉政府開啟計畫性移民,持續將北方天主教遷移至南方,以緩減北方的人口壓力。根據資料,從1948年起短短22年間,中民答那峨大區的人口就增長了229%,使原住民淪為少數人口,嚴重排擠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教會及非營利團體在Lumad社區建立學校,然而學校卻不斷遭軍隊威脅。Photo Credit : Stop Lumad Killings Network
1970年代,馬可仕政權上台,情形更為加劇,政府放任遷往南方的移民搶奪土地、殺害當地人,並實施同化政策,將原住民列為次等公民。在沒有任何社會福利的保障下,他們只能依靠教會及非營利組織的幫忙,提供Lumad社區醫療和教育資源。
2015年,一部獲獎電影Pakot,敘述一位年輕女教師進入Lumad社區的學校服務,並遭遇到艱鉅的挑戰。影片的結尾,配戴槍枝的軍人進入學校,與師生發生激烈的衝突,而這個情況也在真實世界上演。據Save Our Schools Network統計,自2010年阿奎諾政權連任以來,就有200起以上Lumad學校受到攻擊的事件,軍人毀壞教室、殺害校長,使族人的生命受到威脅,長期壟罩在恐懼的陰影之下。
我們是老師不是軍人,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是知識 ,而不是拿槍殺人。 – Pakot電影中的台詞
由 Pakot – Film 貼上了 2015年8月29日
到了2015年,又有3位Lumad組織的領袖被民兵殺害,這對他們造成沉重的打擊。其中一位領袖Dionel Campos的女兒在受訪悲痛地說:「族人為了捍衛傳統,保護祖先的土地,很多長者和領袖都被殺害,我的祖父、父親和學校校長都是其中的一員,而他們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一直以來,我們想為自己發聲,但聲音卻被壓制下來,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
相關連結:SunStar-民兵殺害三位原住民領袖

過去鮮少被媒體關注的Lumad人議題,透過年輕人在網路的串連,受到世人更多的關注。Photo Credit : Stop Lumad Killings Network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這場災難在今日仍無止盡地進行著。跨國企業進駐民答那峨地區,以開發天然資源為目標,在超過500,000公頃的土地上取得採礦許可,並在同樣大小的土地種植橡膠、棕梠等熱帶經濟作物,而這些土地有80%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背後驚人的經濟利益,是原住民傳統生活被破壞的源頭。
因應大型開發工程所引發的爭議,菲律賓政府在1997年通過原住民族權利法(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Act),該法案指出,遇到土地糾紛時,應優先採用原住民傳統習慣法,法案也對外來移民設下限制,以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同時間,該法案也規範原住民,有義務監督山林的水土保持、保育動植物等,被稱為世界上最完整的原住民權利法案之一。
諷刺的是,根據TIME報導指出,雖然政府雖然設下法律,卻仍無法避免大型開發公司的不正當手段。他們賄賂當地政府官員,甚至買通原住民族人,以金錢換取開採許可,讓權利法案形同虛設。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