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升:戀愛世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單純的人去追求認同感吧,去愛吧,去被愛與去痛苦吧,複雜的人去運作吧,去謀略吧,去戀愛遊戲與遊戲戀愛,從中得到或失去吧。
所以當他看《內衣教父》,眾人哈哈大笑的時候他哭慘了,白天內衣設計師,晚上黑道教父,兩種身份的錯亂猶如眾人面前扮演異性戀而把同志之愛藏在心裡,面對深愛的人永遠無法表明身份,儘管後來網路鋪天蓋地而來,把眾人鏡射出另一個世界,從撥接32K魔電到1T光纖,拉開一個前所未有的世代,裡面所有行事作為都有新規矩,世代歸零重新計算,而他戴面具上網,就能避開歧視找到可能的對象。
那你還痛嗎?那種「說不出口的愛」所造成的痛。現在不會了吧!?那麼多交友軟體,那麼多交友平台,就算不是同志也知道幾個知名的聚會場所,還可以快樂上街遊行。
異性戀就不是嗎!?也是那麼多交友軟體,更多交友平台,有哪個場所不能去?根本不必上街遊行就可以到處接吻擁抱,更不會有人藉著信仰之名圈著你說要恢復你。
總之,不再那麼壓抑了吧?!選擇多,自由多。
「可是,每次看到交往對象在交友軟體上出現,內心都感到一陣心酸,」他說:「我知道那不代表什麼必須假裝若無其事表現風度,但我都可以感覺到對方始終沒有放棄與其他人戀愛的可能。」
他始終記得二十年前偷偷摸摸在學校計中電腦上網,連結到同志聊天室,找到一個可以傾訴感情的對象就不可自拔愛上對方的網戀,光靠文字就心蕩神馳真愛一世直到見面那一刻才各自尷尬說感覺不對。聽起來好笑也確實好笑但那份網戀的開始,僅是因為「能夠說出口的愛」,隔著螢幕彼此珍惜這樣的可能而愛上這份衝破社會牢籠的自由。
「可是現在自由好像太多了。」多像出自祭止兀口中的一句反民主口號啊!他居然這麼說,口氣猶如看不慣新浪當紅的過氣藝人。他當時正交往一位小他一輪的對象,懷抱著希望對方身上有自己的物品的浪漫心情,送給對方自己喜愛的衣服與香水,隔幾天後的約會,對方穿著那件衣服,擦了那瓶香水而來,他激動地給了對方一個深情的擁抱。
回家路上LINE響了一聲,對方傳來一句「我們不適合」。還來不及回覆就發現對方臉書狀態改為單身。幾次反覆打聽推敲,他才知道對方之所以穿了他送的衣服擦了他送的香水如此精心打扮,是因為在他之後還有另一個約會。
他感到痛苦,不是因為被拒絕,而是在他那一個世代的戀愛潛規則中,就算劈腿,也不會拿著交往對象A的禮物去討好交往對象B,一旦如此,就等同表明「你在我心中是完全無須顧慮感受的對象」,簡而言之,「我豈止不把你當對象,我跟本不把你當人」。然而對方的理由斷然有力:「你送我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原本就該任憑我使用。」他被譏「老派」、「古板」,他才知道真正的傷害是來自他依舊如計中螢幕前那個小男孩,計較對方是否珍惜自己的付出,而對方並不與他一樣守在同一個世代的計中螢幕前。
那些誇大來說是愛情觀,簡單來說是愛的痕跡的日常作為,他在意的那些,已經在接下來的世代消失。他難過地想起《隔世情未了》那個「說不出口的愛」,現在進化成對方「聽不進去的愛」,他痛苦有如青春期的暗戀。
「我有時候我覺得恨。」他楞了一下,說:「十幾年前也有大我一輪的追求者跟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當時我心裡想我明明好好的是你自己有病。」
那不就是時差嗎?你我原本同卵雙生,各種條件一模一樣,只是一個在地球,一個上了太空,天上人間各自不同,在自己的時間經歷了自己的故事,讓社會背景銘刻我們的意識形態,上個世代的價值觀被下一個世代推翻取代,舊與新一旦衝突就撕裂成創傷,世界是被一個又一個疤痕累積成的斑駁推動前進的,疤與疤的界面華麗成一片編年史。
一個又一個世代,都踩在彼此的疤痕上,對著彼此大聲呼喊一句歷經時差的「我愛你」,而這句話在時間膨脹下拉長變形,於是我們相愛,或是我們相恨,輪迴轉生而已。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外邊世界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