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很痛苦,但可以讓你獲得打臉「網路垃圾」的樂趣

讀書很痛苦,但可以讓你獲得打臉「網路垃圾」的樂趣
Photo Credit: LWYang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部公布最新國人閱讀調查,2012年國人一年平均閱讀13.5本書,12歲以上國人閱讀率是68.6%,意即每3人中就有2人閱讀,其中看20本以上的人占19.3%、10本以上37.1%、5本以上占51.7%,但仍有31.4%的國人不看書。此統計一出,出版界與網路一片嘩然。

我一直到前一陣子都還天真的希望龍應台是想做點事,只是受限於體制,後來發現,很多人根本就是換了位置就丟失了他原本該有的堅持與原則。儘管文化部強調,這份資料是將「部份翻閱」也算進去,翻閱這件事本身確實有可能會增加大眾吸收知識的可能性,但是,我連國人願意翻閱非報刊雜誌、漫畫以外的知識性或文學性書籍,而且每年翻閱高達13.5本的可能性都感到萬分質疑,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結合的現代,多數人早已有意或無意地捨棄了汲取知識的能力。

哲學的起源在於人類天生對於這個世界有著驚異之感,這種對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感受,推動人們想要去弄懂為什麼,於是,求知的活動就此展開。現今的網路世界充滿著框架過後的假知識,人們所做的工作不是求知,而只是輕鬆簡單地選擇我要什麼資訊,但是,輕鬆簡單的背後就會藏著許多可怕的陷阱。

Photo Credit:  Steven Guzzardi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Steven Guzzardi CC BY ND 2.0

愛因斯坦說:「科學的演化過程告訴我們:在眾多可以想像的理論建構中,總有一個理論讓我們覺得特別優秀。每個人曾經深入思考箇中道理的人都承認,我們之所以實際、一致的選擇某個理論系統,是決定於我們的感官世界。然而,究竟該如何選擇理論,事實上並沒有任何邏輯標準。」

舉個例來說明上面這段話,比方某家速食店被指控因為食物之中含有太多非人體所需的成分,如每份套餐的反式脂肪過多、熱量過高等,導致影響用餐人們的健康,指控者運用計算分析,提出了數據;而某速食店很可能會聘用另一組人員,計算出速食店的每份餐點中,含有有益於人體成份的數據。

看懂了嗎?指控者跟被指控者,根本沒有對焦,兩方都只是選擇對自己的有利的計算方式,藉此來達成攻擊對方或為自己辯護的目的,而更可憐的是消費者,因為消費者只是被動地憑感覺選擇他們想要相信的那一方數據。更真實的狀況是,喜歡速食的人照吃不誤,反對速食者無論有沒有指控,他們都討厭速食。

現今社會中的人們,其實就是上述中的消費者,他們典型的心態就是,我不想花時間去理解數據,更不可能去想一套公式計算每份套餐對我的身體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我只是知道:「我他媽的現在肚子很餓,我要吃垃圾食物還是吃其他我以為不是垃圾的食物!」事實上,網路裡的資訊有非常高的比例都是垃圾,然後我們每天不加選擇的吃那些人家「用框架設計」出來,看起來很有學問、充滿知識的報導、論述,從中感到滿足,覺得自己獲得了新知,事實上,只是在吃垃圾罷了。

之後我們覺得我們在網路或媒體上獲得了新知,既方便又快速,而且條理清晰,於是我們不覺得需要找書來讀讓自己痛苦。更可怕的是,那些被我們吸收進去的垃圾資訊,會形成某種價值觀,時間一長,難免會被某些特定的媒體、網路中的語話權掌控者洗腦,最後,成為社群中缺乏獨立思考被人利用的一群。其實在一個社群中,這樣的人佔了絕大多數,在社會心理學的說法中,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人們更會仰仗權威人士、團體規範來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時代中,媒體、網路一旦掌握了話語權,就能夠更輕易地掌握整個社群中人們的思想。

Photo Credit:  LWYang  CC BY 2.0

Photo Credit: LWYang CC BY 2.0

坦白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社群中的個體應該學著對網路、媒體保持距離,並且,回到真正的閱讀中,去試著獲取比較不被汙染的知識,但是書本也很有可能藏有玄機,因為一本書的作者,必然帶有某種立場,特別是商學或社會科學類的書,作者為了達成他的某些訴求,勢必要抽象、剪裁某些特定的知識。

於是想要用閱讀來獲取知識成為一件更痛苦、時間更漫長的工作,也就是說,你想要獲取某一類的知識,你可能要交互比對非常多本同領域討論同一個問題的書籍,你才有可能獲得較為正確的知識。再來,你還需要延伸閱讀,找出書本中那些你覺得不確定的、你沒有聽過的知識究竟從何而來,追出它的源頭,來重複強化你的概念並且確保知識的正確性。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讀書那麼痛苦,還是讓我去吃垃圾吧!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觸類旁通的聰明人,你會發現,上述的「對比」跟「延伸閱讀」其實可以用在面對媒體跟網路資訊上,而且,媒體跟網路資訊受限於載體(每則新聞的播出時間、網路新聞與社群動態的字數),所以媒體跟網路給出的資訊會更加地精簡、抽象。換句話說,透過對同樣一則資訊的交互對比,那些不合邏輯的、錯誤的、造假的部分,其實更容易被我們看穿,加上我們可以將那些不確定的資訊利用延伸閱讀的方式,回到書本中找出源頭,所以,打臉媒體跟網路意見領袖,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很多人可以在閱讀跟打臉之間,找到讀書的樂趣與動力,漸漸地,你也能透過你個人的社群平台,在網路社群中發表你自己的意見,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你所認為有問題的現狀。

先別管13.5本書了,讓我們真正地開始閱讀,並且用我們的力量,試著一點一點的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