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對監控的回應︰WhatsApp全面使用「點對點」加密防竊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WhatsApp宣佈全面使用點對點加密技術,確保所有類型的通訊免受監聽。曾任職Twitter的電腦保安專家Moxie Marlinspike,是推動這項計劃背後的重要人物。
WhatsApp創辦人Jan Koum及Brian Acton昨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宣佈,這個現時全球有10億用戶的通訊軟件,將會全面使用「點對點」加密技術(end-to-end encryption,又譯作「端對端」),保護所有傳送的內容——包括文字、圖像、語音訊息及檔案——免受第三方監控。
在點對點加密通訊下,只有通訊雙方能讀取內容,其他人無法解密。因此即使用戶被截取通訊,或者WhatsApp的技術人員意圖偷看其訊息,也難以成功。這種加密方式,被視為是現時最難破解的一種加密技術。
另一個加密通訊軟件
WhatsApp使用的加密技術來自Signal,一個斯諾登也推薦使用的加密通訊軟件。Signal的前身是兩個軟件︰Textsecure和Redphone,前者用作加密文字訊息,後者則加密語音通話。兩個軟件原本屬於Whisper Systems公司,由電腦保安專家Moxie Marlinspike創立,其後被Twitter收購,Marlinspike則變成Twitter安全團隊的負責人。
其後Whisper Systems把其軟件以開放源碼方式釋出,Marlinspike在2013年離開Twitter,成立「致力令私人通訊變得簡單」的非牟利組織Open Whisper Systems,負責開發和維護一些開源計劃,包括Signal。
Marlinspike希望能把加密技術應用到WhatsApp這個最多人使用的通訊軟件,因此分別跟WhatsApp兩名創辦人Acton及Koum會面。很快他們便決定把整個WhatsApp變成點對點加密,並找來15名WhatsApp的工程師協助。Acton認為他們非常幸運,要不是遇到Marlinspike,這項計劃將難以實現。
全面使用點對點加密
2014年11月,Open Whisper Systems宣佈跟WhatsApp合作,移植其Signal加密通訊協議到WhatsApp。但當時只限於Android平台上才能使用點對點加密,iPhone用戶使用WhatsApp時,訊息仍未有加密,亦未有覆蓋群組通訊或其他檔案。
2016年4月5日,Open Whisper Systems宣佈WhatsApp跟Signal加密通訊協議的整合完成,用戶只要更新到最新版本的WhatsApp,便會自動使用點對點加密。不論你的電話平台是Android、iOS、Windows Phone、BlackBerry和BlackBerry 10,甚至是Nokia的S40及S60,都能加密所有類型的通訊。
此外,由於WhatsApp伺服器中不會儲存訊息,所有加密訊息均只會在通訊設備中,就算WhatsApp被黑客攻擊,或者FBI要求該公司合作交出用戶訊息,仍能保障內容安全。WhatsApp更新後,在電子前線基金會(EFF)的安全通訊軟件評分中,達成了7項要求中的6項,只欠獨立檢視源碼。
可互相驗證確保安全
通訊雙方都更新軟件後,用戶可以在對話中看到確認已使用點對點加密的訊息,而且用戶可以透過QR碼或對比一個60位數字,去互相驗證對方使用的密鑰,確保通訊沒有受到「中間人攻擊」——竊聽者在通訊中間偽裝雙方去讀取通訊息的手段。

Open Whisper Systems 示範圖片。
在目前的過渡階段,WhatsApp用戶仍然可以使用未經加密的方式通訊。然而一旦雙方的軟件均支授點對點加密後,WhatsApp經不再容許兩人以傳訊未加密訊息,即使其中一人重新安裝舊版軟件,以防止第三方用這方法來避開加密。

Open Whisper Systems 示範圖片(留意對方是尼采)。
最終所有用戶的WhatsApp均會更新至最新版本,屆時所有通訊,不論是單對單、群組抑或語音訊息,全部都會以點對點加密保護。這次更新可以說是在通訊服務史上,最大型落實採用點對點加密的計劃。
加密戰爭
早前FBI跟蘋果就解鎖一部iPhone對簿公堂,雖然最終FBI自行成功解鎖而放棄訴訟,但隱私跟加密技術的爭議在多次恐怖襲擊只會持續。WhatsApp作為最多用戶的通訊軟件,全面採用點對點加密,可視為科技界支持加密技術的明確訊息。
大約半年前,在人權團體及多家科技公司聯手下,美國政府宣佈暫時放棄立法強制在通訊軟件中加入後門程式,以方便執法機關調查。
WhatsApp的母公司Facebook,早前也表明反對英國政府正推動的《調查權力法草案》,根據草案要求,網絡公司在法庭命令下,須向執法機關或情報部門交岀其客戶的解密通訊內容。即使內政大臣文翠珊上國會接受提問時,也未有清楚說明會否禁止點對點加密技術。
►英新法案限制公司 只能提供「可破解」加密通訊 影響私隱權
►英國會審議監聽法案 內政大臣︰新例下咖啡店須儲存Wi-Fi數據一年 法庭手令下政府可讀取加密通訊
在烏克蘭出生的Koum素來反對協助政府監控,他曾表示︰「我在一個所有事情都被竊聽、記錄、告密的社會長大,誰也不應有權竊聽,否則這是個極權國家——我在小孩時逃出來那類國家。我來到這個國家,擁有言論自由和民主,我們的目標是保護它。」
- WhatsApp rolls out full encryption to a billion messenger users (The Guardian)
- Forget Apple vs. the FBI: WhatsApp Just Switched on Encryption for a Billion People (Wired)
- WhatsApp is now most widely used end-to-end crypto tool on the planet (Ars Technica)
- WhatsApp’s Signal Protocol integration is now complete (Open Whisper Systems)
- end-to-end encryption (WhatsApp Blog)
- WhatsApp 安全性(WhatsApp)
- Open Whisper Systems partners with WhatsApp to provide end-to-end encryption (Open Whisper Systems)
- Whatsapp Just Switched on End-to-End Encryption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s (Wired)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