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門前消失的密室:中華商場的拼貼美學,與一些不同氣味的外省人

北門前消失的密室:中華商場的拼貼美學,與一些不同氣味的外省人
1989年的中華商場|Photo Credit: 行政院新聞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華商場的白天,比夜裡更為氣勢萬鈞,此時的商場不只是商場,它仍頂戴中華之名,中華商場與中華路之間更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正飄飄。

文:嚴勳業(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關係研究碩士)

柯P團隊拆除忠孝橋引道,重見天日(或媒體愛用風華再現)的北門成為西城區新寵的歷史建築,圍繞承恩門有大正洋式風的北門郵局、對街的鐵道部(亦是國民黨政府鐵路管理局舊址,端看你對殖民的品味)。只是有些小小遺憾,直率的柯P認為,附近大樓牆面各式招牌「雜亂」的中華民國美學令人受不了。柯P不是1990年就當臺北市長,不然鄰近中華路上延綿1100公尺的八幢棟棟相連到小南門邊以中華命名的商場,想必不合柯P的美學口味。

好家在,領頭北門周邊「西區門戶計畫」的林欽榮副市長,早在1992年黃大洲市長拆除中華商場時已在市府任職,他與同僚提出了商場拆除後,將寬幅78公尺的中華路規畫成媲美巴黎林蔭遮蔽的香榭大道,而北門猶如巴黎林蔭大道的終點凱旋門,圍繞她將冒出一個城市具備歷史與現代美麗願景(如果臺北西邊的不夠看,同場加映城市東西軍的東、西區門戶計畫)。

西區門戶計畫區域與規畫圖。資料來源:台灣城鄉發展脈動

西區門戶計畫區域與規畫圖。資料來源:台灣城鄉發展脈動

在臺灣的各大城市,在國民黨政府的「一個自由中國」原則下,火車站前的重要幹道一定具備中華、中山、中正三中的原則。而臺北市的中華路當然也是戰後才出現的。許多都市空間與論述者會以具備重寫的羊皮紙(palimpsest)來形容地景的更迭──中古世紀以羊皮紙為書寫材料,在上面寫字必須先刮去之前的書寫,但原本的字跡並無法完全刮除,反覆的書寫與刮除羊皮紙就呈現了刮/寫的總和。

在中華路上的故事必須從北門開始,在清領時期這裏是西側南北走向城牆的位置;日治時期城牆拆除,原址成為臺語歌曲〈月夜愁〉中,夜晚月色燈光朦朧的西三線路,種滿綠色草皮的分隔島三線路已經頗有香榭大道的雛形;戰後1961-1992年中華商場落成,飲食學家逯耀東曾經形容商場是一道發光的城牆;2001年中華路兩旁的人行步道落成,加上近期的「西區門戶計畫」。啊~真是美妙的都市史治理的歷史分期啊!

等等,這樣故事就被都市計畫者給說完了,都市/人類學不覺得這種完美黃金分割的歷史階段論怪怪的嗎?至少還會畫個時間軸數線吧,不覺得少了幾年,而且城牆、路、城牆、路的唸謠卻像是歷代政權不只想刮除過往的地景,甚至想完全解消前朝的地方記憶。複寫紙只有兩種材料,如積木一般拆毀再找一批新物質重組,如此談拼貼也太單調了。不論路或是城牆同時具有界線與連結的空間,既有物理空間上的屏蔽與流通,同時也有機會沾黏上人與物,甚至成為生長文化的縫隙。

這些空缺恰好在中華商場在場的時間前後。我們必須倒退嚕到1949年左右大江大海騙了你的年代,國民黨挾帶中華民國的法統論調與大批軍民,企圖重構臺北為一個既象徵現代又自由的治理首都。

此時期的中華是存在於流離而來的廣大「同胞」的底層苦難敘事,呈現在軍隊戰役前撲後繼的轉進,與中國東岸港口邊生離死別的逃難中,中華民國正在戰爭的淒美中展露她的政治美學象徵「外省-軍人-國家-民族」連續體之中。此時,有30萬不具軍籍或軍眷身分的平民湧入了臺北都市,臺北人口爆增了一半。無地駐足的難胞,經臺北市警民協會的「安置」,在公園預定地、街角甚至墳場搭起了竹篾作為暫居之所。

而其中近5000人,於中華路縱貫鐵路兩側搭起了棚戶,首都臺北成為帳篷城市,而中華路從道路用地,在非常情況下,轉為居所,甚至也就成為市區最熱鬧的零售交易所。棚戶居民在不到2平方米的地方起生意:我認識的山東大娘,在1954年與先生結婚後就在此落腳,當時許多人以補鞋、修傘、賣雜貨、製麵條、蒸饅頭、烘燒餅、榨豆漿為業。很快地,在不到5、6年間,這裏成為臺北市地租最貴的帳篷,1954-5年間在台大陳紹馨教授與美援總署合作的統計中,都市人口每家戶每月的收入約為450元,但鄰近西門圓環的間鋪就要價6萬。

1950年代的中華路棚戶。資料來源:翻攝自雷伯爾、全漢昇、陳紹馨合著之《台灣之城市與工業》(1954年出版)

1950年代的中華路棚戶。資料來源:翻攝自雷伯爾、全漢昇、陳紹馨合著之《台灣之城市與工業》(1954年出版)

此時能在中華路精華地段繼續經商的商戶,可是「難民」中的佼佼者,大陸籍貫移民不是非留在此不可,也涉及了他們對於在臺灣的生活想像。山東大娘家裡賣起了香燭、禮品、與紙錢等婚喪喜慶的祭祖用品,做起老鄉的生意。老鄉意味著區分了大陸與臺灣日常生活的不同。

但是你知道嗎?不只是中華路上高貴棚戶是違建,連蓋好的中華商場也是違建,因著這個原因,中華商場除了產權之外,並沒有以任何名勝、或是市場的敘述留在官方編纂的地方史當中。不要忘了這是一個正在戒嚴法的時期,1958年蔣總統的一句話:中華路上太髒亂了,徹底整頓,OK?就會如同十二金牌電滋滋地流入警備總部的保安與拆除大隊中。

於是一個黑機關就開始一個偉大的計畫,簡單來說就是把住在此地的商戶都叫來,並且老實地告訴商戶們,我們很想拆遷你們,但現在國庫空虛,於是我們想好了一個辦法,我們幫你們重新蓋房子,但是錢你們自己出,蓋好的商場還是違建喔!並且產權是市政府的,交來的錢就當租金可以讓住20年!之後⋯⋯再談。警總的整建計畫不只容納中華路的違建戶,連小南門等地200戶的違建都共同納入,這麼一石多鳥的計畫實在太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