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一定就是進步,拆樹蓋房子的戲碼還要演幾次?

發展不一定就是進步,拆樹蓋房子的戲碼還要演幾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週的某一夜,我與朋友看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走出誠品電影院,心裡還盪漾著剛剛電影帶給我詼諧幽默的餘韻,迎著徐徐晚風還有信義區的燈火,順著忠孝東路四段往國父紀念館的方向,愉悅地步行回捷運站。那是和往常上下班不同的步伐,是經歷一場美好旅程之後的輕快節奏,白天勞動過後漫步在台北街頭的滿足與放鬆。

原本歡快的腳步,開始參雜了些許沉重,但很快就被發自內心的敬佩與感動淹沒,就在我平常工作的松山文創園區隔壁,是台北大巨蛋的施工地點,忠孝東路往國父紀念館路上的行道樹,幾乎都綁著數條黃絲帶,我心裡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就是大巨蛋周圍的「護樹行動」一直在進行著。

或許在這之中冥冥有些什麼,指引我到光復南路這裡看看。

看得出來參與光復南路上「護樹行動」的人群已經聚集了一陣子,這也是繼318學運的遍地開花、還有反核靜坐之後,第三次具有一點規模的留守,為了保護剩下的樹木不被大巨蛋的工程強硬拔除與破壞。而這還是在台北市政府的默許下,遠雄的工程團隊趁著深夜進行的勾當。

我站在眼前將台北大巨蛋改成「台北大混蛋」、松山文創園區則成為「松山砍樹園區」的海報文宣之下,拿出平常隨身的相機,記錄我眼前之所見。光復南路上整個大巨蛋預定地所圍起的施工牆,原本貼滿政府及遠雄「掩人耳目」的假意謊言,意圖形塑他們在自身位置上的正面形象,「世界大專運動會在台北」、「環保、科技、遠雄巨蛋」等,不過這些早已被更有創意的街頭藝術所掩蓋。

反諷文宣以及標語狠狠地打臉,多采多姿的護樹標語、塗鴉等佔滿整面施工牆,沿著光復南路走下去,儼然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創意的街頭展覽。參與策展的不是什麼世界級的建築大師、或是哪裡的首席藝術家,參與策展的是那些留守在現場的人們,用他們的創意表達遠雄對樹木的草率「移植」,還有政府疏於監督的不滿。

我打從心裡被眼前這一幕幕的景像所撼動,沿著整條光復南路的護樹群像,拍照記錄下來,並上傳在我的臉書相簿,命名為「我站在發展的另一邊」。

對我來說,發展並不一定就是進步,而維持原樣更不是退步。現代人普遍陷入了「發展的迷思」,認為發展所帶來的一定是進步,可以振興經濟、增加GDP、提升表面數字的就業率…可我們卻看不到經濟的重點在於「經世濟民」。從服貿、核四、到現在的護樹行動,我們看到這些官僚怠忽職守、商業勾結的手段齷齪。「拚經濟」一詞對人民來說已經不再是萬靈丹,大家所想到的是:「在未來,我們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

那一夜,我深深感受到所謂「隔著一條街,另一個世界」的光景,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有極大的一群人奮不顧身地站在發展的另一邊,審視其運作的瑕疵。走在光復南路上,我細細思索著《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整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前後呼應著整部電影在二戰背景下的紛亂與黑暗,仍有著溫暖人心的人性光輝:

「仍然有文明的淡淡微光,存在於這個野蠻的屠宰場裡,那就是我們所知的人性。葛斯塔夫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這無庸置疑。」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He was one of them. What more is there to say?"

面對二戰時期國與國邊界,不同政權的強硬盤查,葛斯塔夫先生為保護自己的徒弟「無」挺身而出,電影旁白為葛斯塔夫先生所下的註解。而如謎一般的葛斯塔夫先生到底是誰並不重要,如果你好奇的話,我非常推薦你看看這部電影。

對我來說,葛斯塔夫先生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面對權威的壓迫下,可以為此而感到一點點的不對勁,而非理所當然地當個「順民」,為周遭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能感到些微的疼痛。當世界晦暗不明時所散發出的微弱火光,這些星火進而燎原,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人又之所以能感受到疼痛,來自那心靈深處潛藏的「人性」所發酵。

1922163_870238929659688_5200951217411334225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