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冷知識】穿越蟲洞:《星際效應》與《接觸未來》的前世因緣

【電影冷知識】穿越蟲洞:《星際效應》與《接觸未來》的前世因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接觸未來》的那個宇宙,設計者用物理/數學證據現身。《星際效應》的那個宇宙,設計者就是人類自己的無限威能。

摩根費里曼口吻)一部1995年胎死腹中的停拍電影,卻透過蟲洞與20年後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纏繞在一起。近年發現的各種新線索,證明了這兩部電影之間存在著複雜奇妙的因緣。

這一集穿越蟲洞的主題就是:科學、上帝與外星人。

1995年華納本來已經按了綠燈宣布開拍的《接觸未來》(Contact)突然喊停,並且開除了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這個由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花了近20幾年構思的故事(甚至可能早於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出生),後來改由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用重寫的劇本拍成電影。

「我必須承認,我人生的最高潮正是和卡爾薩根共事的那一整年。」導演喬治米勒說,「可惜的是愈到後來,我愈發現華納的人還沒有心理準備接受我們發展出來的那個方向。他們想要安全一點的電影,所以我們只好分道揚鑣。」

雖然這個被喊停的劇本從未公開,喬治米勒去年受訪時說,後來的《星際效應》會更接近當年他們的心目中的《接觸未來》。

幾天前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線索浮出水面。參與編劇工作的藍培爾(Mark Lamprell)在受訪時提到:

「我想喬治也會同意我這麼說,當時我們完成的是比後來的電影更有趣的劇本。因為我自己跟耶穌會的特殊關係,我能夠在這過程中跟很多不可思議的耶穌會科學家碰面,討論一個人如何在科學的世界中和上帝共處。我們和卡爾薩根討論的時候,他對於這個方向也非常興奮。」

線索終於來了!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在《接觸未來》的角色,就是在這時候從小說中的教會基本教義派變成了(前)耶穌會教士。喬治米勒甚至乾脆把梵蒂岡加進劇本當中,作為耶穌會的對照。

耶穌會向來以科學知識作為接近上帝以及傳播信仰的工具。他們認為擁有數學邏輯,就是擁有真理。我們熟悉的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都是耶穌會教士。500年來,這個宗教團體比任何人更加熟悉「一個人如何在科學的世界中和上帝共處」這個議題。

這個議題也是原作者卡爾薩根最關切的議題。這位美國科普界最具知名度的大師一直拒絕被稱為「無神論者」,他覺得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確定有神/無神。「無神論者一定知道的比我多一些,因為他們非常肯定世界上沒有神。」正是他的名言。

在後來的電影版本中完全消失的一個章節裡頭,卡爾薩根讓女主角在蟲洞的另一端從外星人口中得到了一個關鍵線索:這個穿越蟲洞的機制是由另外一個更高層次的智慧生物所設計建立。而這個更高層次的「設計者」存在的證據就在數學中的圓周率π裡頭。

喬治米勒甚至在劇本中讓這個更高層次的「設計者」在地球上施展威力神蹟,進行了一場星球級的煙火燈光秀作為電影的最後高潮,省下了女主角向人類交代冒險經歷的口舌。

「然後祂們隨著光影淡出,留下我們以及那些從地球誕生之日起就天天伴隨著我們的千萬星辰。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個世界的意義再也不一樣了。」劇本的最後一段寫著。

最終,1996年逝世的卡爾薩根沒能活著看到這個故事被拍成電影。

勞勃辛密克斯拍成的1997年版本中,煙火沒了、設計者沒了、圓周率沒了、梵蒂岡沒了,連本來要辯證「科學與上帝」的馬修麥康納角色,都退化成了那個跟女主角一夜春宵的可愛帥哥。

曾參與《接觸未來》的製作人奧布斯特(Lynda Obst)以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Thorne,卡爾薩根一度還介紹兩人約會),接下來找上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弟弟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發展另外一個新劇本。

這個新劇本活生生就是《接觸未來》穿越蟲洞、輪迴轉世後的副本:

馬修麥康納,check!蟲洞,check!設計者,check!穿越蟲洞的信仰,變成了穿越蟲洞的愛。圓周率中的數學密碼,變成了重力波中的摩斯密碼。至於將整個星球透過重力移動到另外一個宇宙的構想,則是出自當年燈光秀之外另外一個被淘汰的《接觸未來》結局版本。

蟲洞兩頭牽連的是科學與上帝(更高層次的設計者)的關係。《接觸未來》的那個宇宙,設計者用物理/數學證據現身。《星際效應》的那個宇宙,設計者就是人類自己的無限威能。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