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濟角度的「新南向」格局就小了,不如先從善待東南亞移工開始

只有經濟角度的「新南向」格局就小了,不如先從善待東南亞移工開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南向政策如果沒有看清問題的根本,只從表相著手,那只會加深台灣遇到的困境。

如果新南向只有經濟角度,那格局真的小了。

新南向政策 咁有效?

今天未來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提到,東南亞國家未來將超越台灣,台灣人沒有資格瞧不起人家。這談話的精神甚感認同,然而目前為止談論的新南向政策,有點讓人搞不清楚所謂的新在哪。

從幾次的發言中看出,這次的新南向定調為以人為本的的內需延伸、雙向互惠的策略,其實根本精神就是要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為台灣開拓新的市場。說了很多策略,廣招東南亞留學生、培育新二代成為交流人才等等。但新政府團隊或許不知道,新南向政策如果有瑕疵的話,那或許是仍擺脫不了用近力短視眼光追求利益的原則。

韓國在東協怎麼做

其他東北亞國家在東協的經略如何?我們看看最積極的韓國,在胡志明人文社會大學中的外國留學生,韓國占了大半,台灣人卻寥寥可數。韓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學生到東協國家學習語言文化,甚至由台灣人所建設有胡志明市信義區之稱的第七郡,已經住滿韓國人,充斥韓國招牌,讓許多越南人誤以為這塊發達精華地段是韓國人建設的。

韓國外派到東協的,就算在郊外工廠的,也會住在市區,每天通勤兩小時上下班。很令人好奇的,像是台灣廠商,就直接在工廠內提供宿舍,韓國人為什麼要大費周章讓員工住在胡志明市,每天通勤到郊區上班?不只如此,外派的幹部會被要求整家帶過來,老婆孩子也到越南居住,企業提供生活津貼跟學雜費補助,要求韓商子弟進入當地學校。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韓國人的心態是要永續經營這片土地,雖然韓國人的野心在於經濟殖民東協,但是他們策略值得思考。讓外派員工住在市區,強迫他們融入當地環境,要求子女入學當地學校,當這些小孩長大時,就能成為在當地市場開發的先鋒。反觀台灣企業,許多仍有過客心態,人員就封閉在自己的廠區內,許多外派台幹到越南數年,卻仍不通越語,甚至不清楚派駐國的政治體制、文化歷史。

韓國人同時透過文化傳播的優勢,在東協樹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品牌,許多年輕人對韓國著迷,甚至本地的明星也紛紛模仿韓風。在許多東協國家,談到韓國,會有讓人景仰的神情。同時韓國也積極在深根當地,廣招學生,提供優渥獎學金到韓國留學。我不會說韓國這樣是對或錯,但是他們的方法是值得借鏡的,真正的試著融入當地,了解當地。

越南
Photo Credit:Justin Jensen CC BY 2.0

人家怎樣看台灣?

而台灣人呢?不同於日韓在東南亞建立自身的國家品牌,台灣在東南亞的名聲已經從過去的仰慕到今天的不齒。台灣在東南亞是怎樣的形象?在越南,台塑的越鋼因中部魚群大量死亡,引發全國性的抗爭。這真正起因只是因為通越語的經理講了一句:「要工廠還是魚,你們自己選擇,總理也幫不了。」激怒越南全國,抗議一發不可收拾,政府甚至緊急封鎖臉書避免事態過大,然而這些新聞台灣人卻幾乎都不了解,因為主流媒體不報導。

很多台幹到當地多年,卻沒有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文化習俗,甚至帶著偏見的眼光帶回許多錯誤資訊,比如越南是母系社會這種錯誤觀點,甚至許多台幹的共同台詞:「東南亞人比較懶散,沒有我們華人勤奮,所以更難管理。」這種荒謬且歧視的話,仍深植在許多台商心中。即便也有許多真正了解當地的台灣商人,想要作回饋,但畢竟是少數。太多的人只把這些國家當成乳牛壓榨,沒有真正的想要去認識理解。

台灣這個小島在東南亞的風評,不是什麼台灣人自以為的最美的風景,相反的,是新住民母親、外籍移工在台灣遭受到怎樣的不平等待遇,成為新聞傳回國內。在大馬,台灣因為近期的詐騙集團事件被當地民眾唾棄,在印尼,台灣這個詞跟毒販有了連結。連在緬甸,都有當地商人說:「我們寧願跟中國人做生意,台商姿態甚高,而且不尊重本地文化。」

相關新聞:「要魚還是工業發展」引發反台塑抗爭:越南死魚事件是怎麼回事?

真正的問題——無知與歧視

當很多財經媒體用一種自豪的態度報導許多台商在東協怎樣的成功,卻不知道對當地人來說,台商是二流廠商,造成環境汙染,虐待員工引發罷工等等,負面新聞時有所聞。對當地人,第一志願仍是前往日韓的工廠。這才是台灣真正面對的困境,我們相較日韓對東南亞有地利上更優勢的先決條件,國內有近百萬的東南亞移工、新住民母親以及新二代,但是許多台灣人沒有把這些當成資產,反而視為負債。

新南向政策如果沒有看清問題的根本,只從表相著手,那只會加深台灣遇到的困境。台灣真正的問題是自視甚高的中華天朝思想,以及毫不隱瞞的種族歧視。許多新住民母親跟移工都真真實實的經歷過歧視,但這不只是已經成為台灣母親的她們會遇到,甚至許多的東南亞留學生也實在感受到,台灣人怎樣用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東南亞。

我訪問過許多東南亞留學生,許多不諱言對台灣的印象不好,為什麼?假設你的同學直接跟你說:「不好意思,我不方便跟你吃飯,因為我怕有人看到以為我跟外勞吃晚餐。」老師講出:「你們國家是不是現在還很落後,街上還有很多牛車?」購物時被用令人不舒服的語氣回話,每天生活在這種環境,要怎樣對這國家有好感?

相關評論:現代化不該等於西化,國際觀也不該等於西方觀

拓展國人視野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