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人與城市之間,需要的不只是與環境切割的建築
-1.jpg?auto=compress&h=90&q=80&w=15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建築反映出人對於自然的態度、時代更迭所塑造的權力地景,也反映人最原始的渴求。而你,曾經思考過空間與自然、社區和城市的關係嗎?
文/廖湘婷
「建築越界─參與台北的未來想像」的系列發展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念頭萌生於去年度我們邀請的幾位建築師導覽中。每位建築師有不同專長,但卻不約而同讓我們重新認識對建築的態度:當我們以為我們在探討一幢建築,實際上我們討論的是「人」與「建築」交織出的城市,從中思考人、建築與城市間的關係。
這篇文章想與去年協助過我們的三位建築師致敬,若沒有他們,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建築越界。
文化性的水岸空間
去年夏天,建築大叔何庭峰帶我們穿過水泥柱錯落的狹小路徑、大小抽水站,走上機車瘋狂呼嘯的忠孝橋眺望高架道路盤據的台北河堤。前一周蘇迪勒颱風肆虐,當時關閉的水門外沿岸過了一週,依舊是一片狼藉,草地幾乎被沖刷殆盡,原本要沿著河岸走的,結果路完全被泥濘阻斷了,趁這個機會依著河畔,建築大叔分享了幾個同樣有河流經過的亞洲城市對於河岸整治的做法,或築堤或放任,原來可以從不同國家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去探討。




個人猜測,或許台灣人一向務實慣了,遇到問題總是喜歡用最直接又省事的方式面對:淹水,築堤。太直覺的結果,難免會有治標不治本的風險存在,現在已經9.5公尺高的堤防,聽說未來預計要增高至13公尺。另一個南洋熱情國家泰國,不曉得是不是人民天性跟東南亞的陽光一樣豪爽樂觀,雖然常有水患,但似乎不是非常積極處裡,而有種「淹水就淹吧,再清乾淨就好了」的灑脫感。
我不禁思考,究竟是因為築了堤防隔離了台灣人與水後,才讓島國子民對水疏離,或是根源與我們的文化對自然總是有戒備(不論是七月鬼門開或是兒時總被父母告誡不要去海邊、山上危險等等),才會以築高堤來應對水患?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那天在淡水河邊、悶熱的天氣底下深刻體會,建築與空間規劃像一面鏡子,反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維。
通學步道談階級複製
跟許麗玉建築師走過幾個她經手改造的小學,她說:「我不會說自己是設計師,因為我只提供最簡單最好維護的東西。要站在學校的立場想,而不是做漂亮卻需要耗費心力維護的設施,那樣太不實際。」


國小的通學步道,其實是社區整體營造的延伸。藉由校園周邊的通學步道重新設計規劃,進而帶動整體社區的樣貌改善,可說是另類都更也不為過。許多學校嘗試將圍牆降低,加入能與民眾互動的活潑形式,同步調整周邊人行道空間。開放校園,學校也轉變成一個運動中心、里民的交流聚會點,突破以往單向的傳遞知識空間,成為多元意見的價值觀呈現,進一步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離。
校地空間使用變更,改變社區環境的樣貌與氛圍,說來容易,真正執行起來卻困難。如最基本的通學步道,為了達到標準3米64的步道寬度,不少小學需要將圍牆往內推,此舉也是變相減少校地,常引來家長會反彈,因為縮小校地第一個直覺的想法就是「不好」。
從家長的心態切入去探討學區問題,更是這次導覽投給我的震撼彈。當家長在替孩子選擇學校時,新穎設備、老師素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挑選原因,若更進一步探究,才發現其實階級複製的概念已然成形,家長選擇的是「跟我們一樣是中產階級/文教/或其他符合條件家庭的小孩當孩子的同學」,替孩子製造一個階級同溫層。
說來驚悚,但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因此許麗玉非常樂意接手經費有限的小學改造計畫,希望藉由基礎設施的改變,扭轉面臨招生危機的小學的命運,對她來說,建築談的永遠不只建築本體,而是怎麼發揮建築照護的能力、關心環境與人。
要做出很美的建築並不難,可是這個建築有沒有符合使用者需求、有沒有考量到後續維護、有沒有以最少經費發揮最大效益,才真正是一位空間規劃者更應該考量的。
公民參與改變城市樣貌
今年一月那個冷得台北市區都下起霰的日子,我們搓著手跟孫啟榕建築師一塊從忠孝新生捷運站走往齊東街。沿途幾個非常一般、台北市常見的公寓建築,被觀察細膩的建築師形容為「街道生活的消失」。
在他小的時候,平房式的建築型態建構了他最美好的兒時回憶,每天放學後跟著同學在街道上瞎混玩樂,傍晚時分就會聽見媽媽站在家門邊喊「孫—啟—榕—回家吃飯—!」隨著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無可避免地朝向資本主義開發,先是家戶築起高高圍牆,接著摩天大廈的建築成為常態,人與人的交流生疏了,街道上不再有孩子的笑鬧聲,老人像長髮公主一樣囚居在高樓。
發展不是不好,而是發展的同時應該思考什麼才是對環境最重要的事,怎麼讓新與舊取得共識,呈現不同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齊東街上的日式官舍能夠被保存下來,因為有人清楚知道,這些老屋老樹保留下的價值遠高於一坪數十萬的大樓。褚陳寶貴女士,一位如你我一般,不具有建築、空間規劃背景的家庭主婦,為了推動齊東街的保存,到處上課,最後成為一位社區規劃師,集結了許多人的力量與幫助,留下一條美麗的齊東街。

.jpg?auto=compress&q=80&w=150)

最近台北市的西區門戶計畫中,三井倉庫該不該搬遷,一直是一個很大的爭議點。要醞釀出能讓政府單位正視的輿論壓力,沒有大量公民去參與、號召、宣傳,是無法達成的。不論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公民力量,你的力量,在這個時代已不容小覷。若我們對未來的家園有所期望,參與將是改變的第一步。參與有非常非常多種形式,每個人也有自己認同的參與方式,我們也在學習用自己的步調,一點一滴參與。甚至我們認為,開始思考,就是某種程度的參與,所有的主動參與,都是思考過後的決定不是嗎?
Tags:
AI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Copilot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AI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INSIDE POSSIBLE合辦AI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AI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MarTech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HubSpot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6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AI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Gartner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75%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4,000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8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AI提供輔助。
像是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AI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INSIDE將在12月15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INSIDE POSSIBLE AI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AI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KPMG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2024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AI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AI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AI、結合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Copilot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AI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C-level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MarTech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2023、放眼2024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5樓 楓柏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