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專家分析過千文獻撰寫388頁報告 從科學角度分析基改利弊

20專家分析過千文獻撰寫388頁報告 從科學角度分析基改利弊
Photo Credit: Erich Schlegel / AP Images for GMO Answ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基因改造農作物到底對人類、環境有益抑或有害?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學院20名橫跨不同領域的專家,在檢視大量文獻及收集多個意見後發表報告,詳述基改作物的利弊。

基因改造技術推出市面至今,所引起的爭議不絕。美國近年亦有人提出,要求強制為含基改成份的食品加上標籤。然而反對者指出,這種標籤根本無實質作用,只會增加對基改技術的恐慌。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學院的農業及自然資源委員會日前發表報告,檢視目前科學界已有的研究證據,了解(目前及未來的)基改農作物所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以及好處。

負責報告的委員會共有2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橫跨農業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生態學、食物科學、農藝學以至風險傳播、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法律等領域。

他們檢視了過千份學術文獻,舉行多次會議,就不同議題邀請其他超過80個不同專長、經驗及立場的人匯報,也閱讀了超過700個公眾意見,最後撰寫了一份共388頁的報告,從科學角度了解基因改造技術的利弊。

沒有簡單答案

委員會主席、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的昆蟲學家古爾德(Fred Gould)在前言中表示,委員會收到熱切的要求,希望報告就基改農作物為大眾提供一個簡單、整體及權威的答案。

然而古爾德指出,由於基改議題極之複雜,委員會認為這樣做並不恰當。他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給予大眾及政策制定者豐富的證據,以及為他們提供框架去作出決定。

這並不代表報告中沒有結論(關於基改的利弊詳見下文),不過一個必須記住的重點是,基因改造技術可以製造出不同的農作物,而且不論是否以基改產生,每一種農作物的利弊都需要經過獨立研究、分析去得出結果,無法一概而論。

目前有哪些基改農作物?

自1980年代開始,生物學家利用基改技術修改農作物的不同特性,例如能夠儲存更長時間、有更多維他命、不怕特定疾病等。然而目前在市面上基改農作物的主要特性只有兩種︰能抵抗蟲害以及不怕除草劑。

此外雖然還有抗輪點病毒的基改木瓜、減慢變啡的蘋果以及在高溫油炸時減少釋出致癌物的薯仔等,不過只佔少數。

直到2015年,有不足10種抗蟲或抗除草劑的基改農作物,佔全球耕種面積約12%。在報告中委員會檢視了抗蟲或抗除草劑的大豆、棉花及粟米的長期數據。

抗蟲基改作物

抗蟲的基改作物帶有一種細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的基因,能夠釋出一種抗蟲藥,能殺死特定目標的昆蟲。由於Bt被視為對環境友善、對人類以至其他益蟲幾乎沒影響,在有機種植中也會使用。

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委員會認為抗蟲基改作物有以下後果︰

  • 減少蟲害造成的損失
  • 減少對Bt粟米或棉花使用合成的抗蟲藥
  • 跟沒有種植具Bt特質農作物、使用合成抗蟲藥的農地相比,種植抗蟲基改作物的農地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 假如沒有跟從抗藥性管理的策略,某些目標昆蟲會演化出抗藥性

耐除草劑基改作物

目前市面上的抗除草劑基改作物,主要能夠耐受嘉磷塞(glyphosate)——一種常用的除草劑。委員會得出以下結論︰

  • 抗除草劑作物有時有助提升產量,但主要是令農場經營更具彈性
  • 有雜草演化出對嘉磷塞的抗藥性
  • 無論是否種植基改作物,應使用整合的雜草管理方式,以減延抗藥性演化

基改作物對環境的影響方面,報告指出即使有基因飄移的情況出現,沒有例子顯示由基改作物至野生植物的基因飄移帶來任何不良的環境影響。

另外,報告提到雖然有很多關於基改作物的好處、壞處的強烈主張,但委員會發現幾乎沒有證據顯示農業或環境問題跟基改技術有關。

至於好處方面,證據並不一致,例如Bt農作物在蟲害嚴重時能提升產量,但沒有證據顯示引進基改作物令美國的農業產量上升。

基改食物與健康

令人關注的健度問題方面,委員會更重新檢視大多數原創研究。報告指出,雖然不少動物餵食實驗的設計及分析並非最佳,但多項研究加起來提供了合理證據,顯示動物進食基改作物沒有帶來任何傷害。

分析基改作物營養及化學成份的數據,跟非基改作物相比,有統計上明顯的差異,但這些差異跟在非基改作物的自然變化範圍之內。

很多人關注進食基改作物會增加不同健康風險,例如癌症、癡肥以至自閉症等。委員會表示,在缺乏長期的病例對照研究下,他們比較1990年代已引進基改作物的美國及加拿大,和尚未引進的英國及西歐,檢視了這些地方的數據。結果未有發現任何特定健康問題,在引進基改作物後有明顯變化。

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

委員會認為,現存證據顯示基改粟米、棉花及大豆的生產者,會有更好的經濟收入,不過差異很大。

報告特別指出,雖然小型耕作的農夫在轉為種植基改作物的初期,會有經濟上的好處。但長期及廣泛的得益,取決於制度上是否支持,以及農作物能否打入有利可圖的本地、全球市場。

至於基改作物對各個持份者的利益,則取決於特定的社會及經濟脈絡。規管需要平衡安全性、消費者信心,以及對有益產品的創新發明之影響。而專利則有可能限制缺乏資源的農夫受益。委員會指出,單靠基改作物本身,並無法對應小農在食物供給不穩的地區要增加產量的挑戰。

展望未來

現時有一些正在發展的基改科技,有望令技術變得更精準、複雜以及多樣。委員會估計,最有可能出現的是更多對抗蟲害、疾病的農作物。

然而其他類別的基改應用,例如促進光合作用或用氮效率的農作物,是否能成功仍不確定。委員會建議,要改善糧食保障問題,應平衡投資在不同策略,包括尋求基改及非基改的解決方法。

委員會希望帶出一項重要訊息︰基因改造及傳統培育新品種的科技發展,使兩者差跟越來越模糊。他們不可能給出一概而論的答案,去說明基改作物的好處及風險。

任何改良植物基因的技術,均可能改變食物,也會引起安全憂慮。委員會認為,監管機構應該主動向大眾傳播資訊,解釋基改技術的發展,以及他們會如何監管有關產物,同時應該尋求公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