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晨間速食新聞》蘋果第二代旗艦店吧台變身綠空間/美擬擴大對越南軍售/葉門內戰癌症病患等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蘋果門市被視為是零售業趨勢觀察指標,週六即將開出首家新一代旗艦店。美中南海爭霸戰中歐巴馬再出招要拉攏越南。葉門內戰導致當地病患有病醫不得。美國政府正式將原先被視為是ISIS同情支持份子的葉門、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各分支升級成恐怖組織。歐盟要Amazon補繳鉅額稅款。農業科技產業進入整併階段。
- 從Burberry跳槽到蘋果出任零售部門副總裁的安琪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經歷兩年的研究後,終於要在本週六推出她到任後的第一項作品——全新概念的蘋果概念店。這間店就位於舊金山聯合廣場(Union Square),是蘋果15年前設立第一間店的地點。這間店由她與蘋果設計首腦Jony Ive主導,希望未來零售店在當地社區扮演類似「里民中心」(town hall)角色,由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Forster+Partner設計。店面特色在於:整棟建物外觀就像一台立方體造型的蘋果裝置,門前有大廣場,會定期舉辦演唱會,室內有整面高達40英呎約3層樓高的可開落地大門、並大量引進綠色植物,像是原先站在吧檯旁提供顧問服務的天才吧(Genius Bar)變身為一棵棵綠樹群聚的天才園(Genius Grove)。此外,旗艦店裡還設有超寬敞的展示空間,牆面設有10公尺寬的6K高解析度螢幕,可以讓遊戲玩家聚會、或是舉辦音樂影片首映。不僅如此,這個店裡面還有商業會議空間,希望固定舉辦活動讓創業者、程式開發者與中小企業主進一步了解如何運用蘋果產品提升營運效能。—— 《彭博社》

Massive sliding glass doors opening, press preview of flagship #Apple store in Union Square, SF. #curbed 🍎👀 pic.twitter.com/NkzFw1vi58
— Brock Keeling (@BrockKeeling) 2016年5月19日
- 美國總統歐巴馬本週亞洲行,除了要參加在日本舉辦的G7之外,也將先拜訪越南。而就在抵達之前傳出他有意擴大對越南的軍售,以加強美國在亞洲制衡中國的力道。—— 《洛杉磯時報》
- 葉門戰事不斷,倒楣的卻是生命的老百姓,就在向來以文化聞名的葉門第三大城塔伊茲(Taiz),在落入伊斯蘭教什葉派叛軍「青年運動(Houthi)」之手後,當地醫院無法醫治、需要向外就醫的病患就被困在由沙烏地阿拉伯所資助的當地戰士與叛軍的戰火之間動彈不得,特別是當地有一間葉門全國最大的癌症醫院,在叛軍與本地戰士輪流攻佔下,醫院運作受到極大影響,接收病患的數量較原先大減三分之二,既有病患也因無法得到妥善治療,也無法移往其他地區醫院而陸續過世。—— 《美聯社》
- 美國國防部與司法部、財政部共同聯手研究後,決定將ISIS在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葉門的分支列入恐怖份子組織清單中,這舉動意味著這些組織與ISIS之間互動被視為是有組織系統的運作,而且所造成的破壞與威脅程度大為提高。在列入清單後,美國政府將會對任何協助、提供物資支援給這些團體的單位予以像是凍結資產、銀行帳戶等制裁行動。—— 《CNN》
- 《路透社》獨家報導指出,歐盟在一樁2003年盧森堡法院判定Amazon少繳稅收造成競爭不公平案件上歷經將近兩年的調查後,有意在七月前讓美國電商巨頭Amazon吐出4.48億美元的稅款。過去包括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星巴克、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英國石油與巴斯夫(BASF)等都有過類似稅務案件。—— 《路透社》
- 在既有的完整代工製造供應鏈基礎支持、且鄰近香港金融中心所能提供的運作體系與專業人才,再加上更好的交通體系、溫和氣候與較少的空氣污染,深圳近年已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鎮,在這裡聚集了許多中國最大且最熱門的科技公司像是華為、中興、騰訊等,其他還有不少公司是由年輕人所創辦且逐漸獲得全球市場的青睞,像是全球第一大的無人機公司大疆創新、基因研究中心華大基因等,這裏的產業包羅萬象除原有的資通訊產業外,還有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新材料研發等,以上這四項產業的出口佔深圳整體出口值的4成。—— 《美聯社》
- 現代農業的基調就是追求有效使用土地,在科技能夠推動的力道減緩之際,企業合併就成了另外一個選項。最近在農業作物領域,最為人討論的例子之ㄧ就是德國拜耳(Bayern)有意併購市值420億美元的孟山都(Monsanto)。除此之外,陶氏化學(Dow)與杜邦(DuPont)也正在討論合併並將農業部分業務獨立成一家新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則是試圖買下瑞士農業科技公司先正達(Syngenta)—— 《Quartz》
歷史上的晨間速食新聞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