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江來港3天:真相逐漸明朗,港多年亂局如保安安排—無風起浪

張德江來港3天:真相逐漸明朗,港多年亂局如保安安排—無風起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陸續有評論人為張德江來港總結,不論事前、事後均有不少人猜測張的意圖,現在事件背後的意義逐漸明朗化,但無論如何,張德江到港後滿城風雨,事件除了下屆特首的推測外,還可以有其他角度探討嗎?

張德江到港三天的綜合觀察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重點,即香港主要評論人如何看待此事,雖然政界的意見、泛民的參與亦固然重要,但他們身在局中往往有口難言,評論人由預先推測張來港的意義到事後評價,均有助讀者評估此後的香港政治局勢,所以他就大事件作判斷的得失對錯十分重要。

其次,第二部分是人人皆知的輿論,即張德江來港弄得滿城風雨,保安和道路安排先觸發熱烈的網上輿論,隨之引起不同政團的關注,在不同的保安據點表達訴求,令這次張德江到港似是普通中港交流,政府相關安排卻泛起比以往國際級會議更巨大的反應,其處理格調引起極大爭議。

先交代第一部分: 蕭若元、練乙錚、李怡直指「張來港講話」超越其身份權責

若以時序來說,較早前評論人參與「競猜」張德江來港意圖,早前本網已有報導。事前呂秉權與蕭若元的看法最為極端,呂秉權認為張德江作為人大常委委員長,對香港事務無決策權,來港意義不大,是下年退休前的交流。而蕭若元則早於4月底推測張來港跟「下屆特首與港獨」主題有關,實在影響2017年特首選情,意義重大。而練乙錚於張來港前一天(5月16日)亦撰文反駁當權派放風,他們指張德江來港有兩不講:「一不講梁振英的連任問題,二不講港獨」,練反認為張偏偏就是要談下屆特首和港獨問題,斥「兩不講」之說為可笑,張根本不可能真的只來港參與「一帶一路」論壇。至於港獨問題,昨天(5月19日)張德江向200多名香港各界人士講話,他清楚述及「自決、港獨都不會成事」,不但印證了蕭、練二人的判斷,也以事實反駁了建制派的放風。

此外,李怡昨天在專欄〈世道人生〉明確說明了張德江身份的權限:「人大委員長,人大儘管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但並非行政機關,而是立法和代表全國人民向政府監督的機構,沒有行政權只有監察權和立法權。人大是通過立法去介入行政而不是直接參與行政的。」而這種說法間接印證了不同評論人指張這次來港,是帶了中央領導人的旨意,尤其針對下屆特首人選、港獨以及中央對港政策原則,超越了個人身份的權限;劉進圖今天撰文亦提及「張德江抵港後在機場發表首次講話,開宗明義便說受習近平主席委託」。可見張德江來港主要傳遞中央訊息最為明顯。

評論人對張傳達下屆特首人選的意見分歧最大

是故張德江訪港,唯一最大爭議之處:究竟中央對下屆特首人選有何想法。練乙錚在張德江來港前估計,雖然梁振英連任應凶多吉少,但張德江屬「江派」,梁振英背後一些支持者也多屬「上海幫」,可能張德江北返後還是表達意見會幫梁振英「坐多一會」。在張德江訪港期間,《香港01》獨家發布消息指張肯定梁振英、不滿曾俊華,唯蕭若元即日反駁,有別於練乙錚的判斷以及網媒消息,他堅持張德江若代表了中央到港傳遞訊息,那麼長時間會見曾俊華,在並無權責點評曾在香港的具體工作,依然詳細評價,故此判斷有代中央「欽點」曾俊華為下屆特首之意圖。而今天李怡和劉進圖對張德江來港的事後評價,並沒有談論曾俊華是否可能是下屆特首一事,只是劉進圖跟練乙錚早前的看法不同,練乙錚尚且猜測張德江個人有「挺梁」之意,但劉在文章中幾乎斷定,張德江來港不會帶有個人意圖,也與個人身份無關,無論是接觸泛民議員、發表講話抑或點評高官工作,事前都不是張德江或梁振英的個人意思。劉如此認為,是了解張德江的個人喜惡,張根本無動機要求與泛民議員見面,只覺討厭,剩下他來港最有可能的意圖,是表達以習近平為首的政治局常委意見。

除了評論人的總結,還有其他解讀嗎?

這部分總結,香港大眾倚靠時評人對中港重要事件的解讀,而資深的時評人取捨的角度大有不同,我們應如何判斷?他們閱讀中國重要人物來港的側重點,這次明顯區分為「枱面 / 枱底」的解讀,純就張德江來港的枱面,看似只是聽聽意見,意義不大;但枱底若連上他來港是緊接下年特首選舉前的重要時期,又連上立法會選舉前本土派提出「港獨」的話題,又聲明表示了習近平及中央對香港的關注,目前種種跡象所見上述三者密切掛勾。主要的評論人也認為梁振英連任的機會不大,只是曾俊華究竟有多大機會是下屆特首,依然難有一致看法。

我們可以「姑且」估計曾俊華很大機會成為下屆特首,那麼,其意義在中央如何評估這幾年來的香港局勢,是否重回曾蔭權時代的作風,一方面採用公務員體系的高官,另一方面兼有財政司的身份協助平衡中、港的金融經濟政策。而張德江直接掌握香港各界人士、泛民 / 反對派議員的看法,也有助評估梁振英背景作為香港特首,是否這幾年令「一國兩制」急轉直下的根本原因,假如是這樣,也回應了數月前內地法律學者王振民提出有感「一國兩制」大不如前的疑問,以及他作出的主觀判斷。此外,以曾鈺成為首的香港建制派別如何解讀上述問題,也顯得重要,正如劉進圖認為張德江本人並非會熱切聆聽泛民議員的人,不但張德江如此,中央政治局也極欠真切聆聽泛民陣營聲音的人,更何談當中有如實掌握香港情況的人。亦因此,假如往後曾鈺成作為「理性建制派」的聲音亦不受中央重視,無論是否重新起用公務員體系的高官做特首,未來一國兩制、中港關係仍極不樂觀。

顯然,張德江來港的一切保安安排,跟這幾年來中央對港政策甚有「異曲同工」之諷刺意味。即當你保安安排越誇張,越用嚴厲的保安處理,港人和政團的反彈越大,如同把事「越搞越爛」。一如以往不少評論人在《城市論壇》或文章表示,中央對香港社會屢屢「誤判」,越是主動政治化,主動視不同反對聲音為「敵人」,動輒視之政權層面的「敵我矛盾」,認定此一觀念,不斷收緊香港人回歸初期本已有之的自由和權利,這做法每每變成「無事生非」,越弄越反彈。因此,「港獨」議題原本無人提出、無人關注、無人理會,漸漸變成「好像」成了巨大輿論和問題,這是幾年來所有人不得不深切反思之事。這也是泛民議員與張德江會面時,聚焦在梁振英身上的「問題根源」,因為梁振英正是強化中港矛盾,強化敵我矛盾觀念的禍首。這幾年不論推手是誰,不論錯判的是誰,實際情況就是把原本不成問題的事,主觀變成問題,猶如宗教派別的鬥爭一樣,互相指出對方邪惡,只有自己一方才是真理,張德江到港保安無風起浪,跟中港關係長期亂局,可謂有雙重諷刺的象徵意義。

第二部分問題全城皆知: 無風起浪,防備拉橫額猶如防備大型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