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組織︰「菲版特朗普」涉建暗殺隊 執行私刑殺死逾700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將就任菲律賓總統的杜特爾特多次就滅罪發表激進言論,曾聲言要「殺死所有罪犯」。但有人權組織指控,他自1980年代末擔任市長期間,已成立暗殺組織執行私刑。
即將就任的菲律賓準總統杜特地(Rodrigo Duterte)曾針對打擊罪案發表多番激進血腥的言論,包括揚言要殺死10萬名罪犯,以及在選舉後表示將促進國會恢復死刑。
聯合國、人權觀察組織連同當地人權組織調查顯示,杜特地自1980年代擔任達沃市市長起,已涉嫌建立暗殺組織,私刑暗殺超過700名罪犯或嫌疑犯。
「他們都是被暗殺的合理對象。」杜特地指的是罪犯和嫌疑犯。縱然他明確表示這些人應該被殺,當他在2009年被問及與達沃市內專門殺死嫌疑犯的暗殺組織是否有關聯時,杜特地否認指控,表示自己只是控制軍隊與警察,並多次強調自己不會負上刑責。當地警方亦否認市內存在這暗殺組織。
然而,聯合國、人權觀察組織連同當地人權組織進行的調查顯示,暗殺組織確實存在,而且與當地警方及其他官員有密切聯繫。
暗殺隊原為反共產叛軍組織
自1988年杜特地菲國南部最大城市達沃市市長起,這暗殺組織便開始在市內形成。自1960年代在當地執業的律師Raul Tolentino表示,當年達沃市受共產黨叛軍困擾,他們暴力猖狂,「在光天化日下都會開槍」,連警察獨自走在街上也不安全,可能遭伏擊。
本為檢察官的杜特地當選市長後,利用鐵腕政策令市內重回秩序。杜特地當時在市內成立的武裝組織「反罪案小組」,則演化成為今日的暗殺組織。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在研究28宗同類案件後,於2009年發表報告,指暗殺組織具有完整結構,殺手有前共產黨叛徒、街頭罪犯、也有被逼行事的人。他們按現任或前警官的命令行事,其獲警方提供武器及訓練。聯合國特別報告員Philip Alston指,他們在達沃市內「無法無天」,殺人時連面罩也不戴。
被殺人數多達700人
死者通常先收到警告,然後被殺死,有親人懷疑被暗殺組織殺死的達沃市市民表示,親人都是被人從後用菜刀斬殺。而被殺的人則包括罪犯、嫌疑犯、吸毒者和街童,也有殺手認錯人而枉死的人。
根據當地半官方組織The Philippine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在2012年的統計,暗殺組織於2005至2009年間殺死共216人,其中19人是兒童。另有報告指,自1980年代起,被暗殺組織累計人數高達700多人。
杜特地擔任達沃市市長期間,在他眼下發生多宗殺人事件的種種佐證,令人擔心他就職總統後,這種非法殺人事件會在全國擴散。
亞洲人權觀察組織代理總監Phelim Kine表示︰「杜特地在大選中獲勝,或被視為一個象徵性勝利,象徵非法殺死嫌疑是犯控制罪案的正當方法,而這種想法正在菲律賓擴散。」
「把他們全部殺死,解決問題」
面對一切指控,杜特地保持一貫作風,不承認與暗殺有任何關聯,但繼續大談殺犯大計。他承諾會讓軍警「空群出動」,更誇言在上任首半年殺死10萬個罪犯。
今年4月,他在一個商會演講時描述捕殺罪犯的計劃,形容事情將會「十分血腥」:「我會出動軍方及警方去緝捕他們。若他們武力抵抗,危害到執法者的生命,我會簡單說一句『把他們全部殺死,解決問題』。」
- Rodrigo Duterte’s Talk of Killing Criminals Raises Fears in Philippines (New York Times)
- "You Can Die Any Time" Death Squad Killings in Mindanao (Human Rights Watch)
-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extrajudicial, summary or arbitrary executions.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 鐵腕打擊犯罪,菲律賓準總統稱將恢復死刑(端傳媒)
核稿編輯:tnlhk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