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政權並非台灣人民投票選出來的,憑什麼現在要大家接受九二共識?

1992年的政權並非台灣人民投票選出來的,憑什麼現在要大家接受九二共識?
Photo Credit: 台北市東莞同鄉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1992年當時的報導其實就看得出來,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共識。為什麼我們要用政治人物創造出來的政治詞彙畫地自限呢?

「你有看總統就職演說嗎?」A男問。

「有啊,我聽完以後,只覺得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啊!」B男回答。

「怎麼說?」

「因為520以前,媒體還有對岸一直放話說小英會不會承認九二共識,所以我在聽演講的時候,就一直在注意她會怎麼說。結果她提到1992年的溝通協商,卻說『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他既沒有承認九二共識,也沒有否認九二共識。結果這幾天你看,共產黨跟台灣其他政黨就有好多各自的解讀。共產黨說他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國民黨說他不承認九二共識,而親民黨卻說他承認九二共識。」

「確實是,他用1992確實有經歷過協商,所以這是一個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事實的說法,很巧妙地迴避大家都在期待的九二共識。可是你也不能說他沒有講,只是他用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方式來講。」A男點點頭。

「對呀,結果大家各自解讀,而且解讀的結果還差異很大,實在很有趣。話說回來,我問你,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

「照新聞跟一直以來流傳的說法,說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我越想就越覺得這種說法一樣是在打迷糊仗。」

「對啊,既然是自各表述,那何來共識?所以所謂的共識,說白了,就是『擱置什麼是一個中國』。而且我後來去查了一下資料,1992年辜汪會談結束的時候,其實當時根本沒有甚麼九二共識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2000年,也就是會談後8年才開始有人提到。如果在事發的當年,相關新聞報導寫起來都是『沒有共識』,那很顯然九二共識這個說法,只是後來為了操作政治而產生的政治詞彙而已。」B說完聳了聳肩。

「只是當媒體事後都跟著配合用這個詞的時候,大家就會產生一種『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的感覺。卻很少有人或是有機會去想想,這個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還有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嗎? 」

「是啊。以歷史來說,1992年確實有辜汪會談。所以說這是歷史事實是很客觀的說法。而當時的報紙也寫到:『海協會代表卻不顧海基會繼續商談的要求,逕行返回大陸。此外,海協會明知雙方就有『一個中國』的『表述』問題並無交集,卻對外一再揚言雙方已獲得共識。這種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作風,錯失達成協議的良機。』」

「從這段其實就看得出來,在1992年的當時,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共識。今天先不去論後來九二共識是怎麼蹦出來的,我們回到當時1992年的新聞去看,當時就是沒有共識。」

B男說完,喝了口花茶。又繼續說道。

「那天在我的臉書牆上看到有人寫這麼一段,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寫說:『1992我國直選總統了嗎?1992立法院雖然全面改選,但是選舉是在12月,香港會談是10月。所以1992年它代表什麼民意?』我才熊熊想到,對耶。然後才去查了一下歷史資料,在那之前所謂的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是在1948年選出來的,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還佔有現在對岸大部分的領土,所以那時的立法委員名額分配還包含蒙古、西藏。

1949年因為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全面遷移到台灣,其中380幾名的立委也跟著來台灣。這些立委年紀越大逐漸凋零,一直到1969年,國民政府才進行中央民代增額補選,之後每3年選一次,一直到1989年為止。但當時從對岸到台灣的立委,都沒有經過全面改選。當時沒有過世的立委,他們的任期一直到1991年才結束,長達43年,當時所謂的萬年國會,就是這樣來的。

也就是說,在1992年12月立法院全面改選以前,當時的政權以及當時的立院,都說不上是能夠完全代表台灣人民的意志。因為當時的總統不是台灣人民自己選出來的,當時的立法委除了增額補選的之外,大多數的老立委所代表的也不是台灣的民意。所以你看喔,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我們先做個假設,就算當時真的有所謂九二共識好了,你覺得這個共識是誰的共識呢?」

「我覺得最多只能說是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識,但要說這是經過跟台灣人民一起溝通的共識嘛...我是不認同啦。」

「更不要說當時根本沒有共識,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被政治人物創造出來的政治詞彙,拿來畫地自限呢?」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