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柴契爾夫人過世一週年:毀譽參半的鐵娘子

柴契爾夫人過世一週年:毀譽參半的鐵娘子
Photo Credit: Herry Lawford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際調停失敗後,柴契爾夫人下令出兵奪回福克蘭群島;兩個月後,英國獲勝、重新奪回群島主權。雖然戰爭傷亡慘重,柴契爾夫人的聲望卻因此重回高點;無獨有偶,英國經濟景況也在此時從谷底反彈,顯示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奏效。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柴契爾夫人於1983年再度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成功連任英國首相。

在柴契爾夫人第二次任期內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她對自己所制定的政策有更明確的藍圖,且她對自己所推行的政策一樣堅定不移。她信奉自由市場機制,推行國營企業私有化,反對勞工集體談判,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她在1984到1985年的全國礦工大罷工的應對態度。雖然這場罷工使英國損失慘重且造成許多不便,但因政府早有準備、先行擴大國家煤礦儲量而未對供電造成太大影響;此外,柴契爾夫人貫徹她的強硬作風,絕不對工會讓步妥協,使這場罷工最終以失敗收場,過去擁有龐大勢力的英國工會也從此開始走下坡。

7a6ffbdac4b11e165cc900611b28d23f_thumb

1988年,柴契爾夫人在美國白宮南邊草皮發表演說。(Photo Credit:達志)

鐵娘子風範橫掃世界強國

除了在英國國內施行的一系列對內政策,柴契爾夫人的外交政策一樣備受矚目。1984年,柴契爾夫人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承諾在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中國則承諾會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制度。

這項決定在中國乃至英國國內一向是備受肯定與讚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柴契爾夫人本人對於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持反對態度的,這點從她當年尚未當上首相時針對蘇聯的嚴厲批評就可一窺一二。她支持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對抗蘇聯的政策,甚至同意讓美國在英國領土上設置巡弋飛彈;但她也是當年第一位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釋出善意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柴契爾夫人除了活躍於當時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美蘇關係間,對當時的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也影響頗多。早在1983年她就因預算分攤問題而與其他會員國領導人在會議上鬧得不歡而散,1988年她又對歐洲共同體打算改組表示不滿,認為歐洲共同體的權力應該僅限於確保成員國間自由貿易與公平競爭,而且英國不該讓一個位在布魯塞爾的超國家組織遙遙支配。此外,她堅決反對加入當時的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認為如此一來英國經濟將會受到箝制,而且也違背她的一貫的自由市場機制信仰。

女強人時尚

暫時放下黨派立場或政治主張,柴契爾夫人的一言一行無可否認地都值得仔細探究,甚至是她的穿衣風格。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這位女首相的時尚標誌,看看這位了不起的女性在爬上權力巔峰的同時,是如何對自己的時尚裝扮做出同樣深思熟慮後的聰明抉擇:瑪姬包(The Maggie Bag)-如她長久以來給予外界意志堅定且不容置疑的印象,她特別鍾愛一只黑色皮製的Asprey tote包,而這個包包在2011年佳士得拍賣會上以25000英鎊被賣出。

0d9d9cd2c89908fe342b772506e7fc83_thumb

1983年,柴契爾夫人以一襲藍色套裝在Cornwall農場留影。(Photo Credit:達志)

柴契爾夫人每逢在公開場合亮相時從未忘記過她標誌性的手提包。柴契爾夫人的手提包成為了她權力場上殺伐決斷的象徵,當時的政壇人士們還創造出「handbagging」一詞形容與這位女首相的正面交鋒。權力象徵套裝(True Blue Suits),1979年起,柴契爾夫人的著裝風格開始掀起一股新的女性形象表徵,同時也影響了當時在世界各地的職場與政治場域叱吒風雲的女性。

身為保守黨黨魁,柴契爾夫人理所當然地以該黨的官方顏色藍色為穿著首選:從海軍藍到皇家藍,各式各樣的藍都曾出現在這位女首相的套裝上。正式而略帶拘謹、但富有女性含蓄之美的結飾領襯衫(pussybow shirt)已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招牌穿著。她以各式各樣的結飾領襯衫穿搭告訴我們,女性的穿著打扮在表現出女強人的魄力之餘、也可以顯得很淑女。珍珠飾品是另一個長年出現在她身上的註冊商標,即便在她的形象顧問極力勸說下,柴契爾夫人也拒絕拿下她的珍珠首飾,因那是她的丈夫在她生下雙胞胎兒女後送給她的。

毀譽參半?

柴契爾夫人於1979到1990年蟬聯了三任首相之位,是二十世紀後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迄今英國唯一一位女性首相。雖說很少有國家領導人能夠贏得全體國民的尊敬與喜愛,但如柴契爾夫人般獲得如此兩極評價的領導人也不多見。

柴契爾夫人在其首相任內始終貫徹自由市場機制,在她任內英國的確擺脫了纏綿已久的經濟沉痾,她的經濟政策被認為是英國由當時的工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服務業社會的關鍵;但英國國內傳統產業衰退、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這不只是當年柴契爾夫人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現今大多數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政府所面臨的巨大難題,資本主義經濟似乎永遠逃脫不了「不平等」這個課題,也因此有些國家政府逐漸採納社會主義制衡。但對意志堅定得近乎頑固的柴契爾夫人來說,這種理念上的妥協顯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