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晨間速食新聞》安潔莉娜裘莉赴名校任教授/奧地利總統選舉大逆轉/美亞裔抗議長春藤名校入學歧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奧地利總統選舉被視為歐盟境內極端化發展動向觀察指標。美國亞裔族群為下一代進入名校的平權打拚。安潔莉娜裘莉當教授和碩士生討論戰亂區女性所面臨的問題。音樂串流服務好用但不好賺。歐巴馬第二任民調數字來到新高,並且簽署了少數族群歧視用語刪除法案。永續漁業發展告急,聯合國本週開會討論。倫敦穆斯林市長要發展夜間經濟,啟動週末夜間地下鐵服務。
-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 Pitt)將擔任倫敦政經學院(LSE)婦女、和平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Women, Peace and Security)的客座教授,她除了授課之外。還將參與專家工作坊與一年期碩士課程的公開活動。她在聲明中指出,在增進女性權益與終止嚴重影響女性卻免於懲罰的罪行這兩方面擴大討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安潔莉娜裘莉多次參與聯合國在戰亂地區的人道活動關懷難民,並在2012年出任聯合國難民特使。倫敦經濟學院此次新開碩士課程的師資陣容還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國際推廣總監Jane Connoers、英國前任外相海格(William Hague)等—— 《LSE Center for Women, Peace and Security》
- 被稱為是奧地利選舉史上最戲劇化的一次,就是剛過去這個週日才結束的總統選舉。原本極度被看好、主打反歐盟的極右派自由黨總統候選人霍弗(Norbert Hofer),竟然在最後開出郵寄投票結果後出現大翻轉,由獨立候選人也是綠黨前主席的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以50.3%的得票率些微勝出當選總統。這個結果讓周邊國家如法國大鬆一口氣,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就在推特上說:「看到奧地利拒絕民粹與極端主義真是如釋重負。」在選舉前歐洲議會議長舒茲(Martin Schulz)很擔心地認為奧地利若讓自由黨當選,將會「改變歐洲的性格」。自由黨霍弗的選票多來自遭受難民高度影響的邊境州,范德貝倫支持者則多屬都會與女性選民。雖然奧地利總統實權不大,但仍具有解散國會的權力。—— 《Quartz》
- 超過100個亞裔美人組織組成亞裔教育聯盟,要求美國教育部調查數家常春藤名校是否涉及在審核入學許可過程中歧視亞裔學生,被點名的學校包括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與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他們指出,美國亞裔青少年大學屆齡人口增加同時,這幾所學校的亞裔學生入學率並未等比例提高。該聯盟指出,哈佛大學自1988年被教育部調查類似案件後,亞裔學生入學許可率從10.8%提高到1991年的16.1%,在普林斯頓大學於2006年遭到學生訴願後,入學率從2007年的14.7%提高到2014年的25.4%。—— 《華爾街日報》
- 串流音樂服務雖然看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全球最大服務提供者的財報看起來卻是有點慘。Spotify公佈2015年財報,營收雖然較2014年成長了77%達到21億美元,但是虧損數字卻從2014年的1.8億美元持續擴大到2015年的2億!而且,9成營收來自3成用戶。雖然整體廣告收入是較前一年度倍增,但僅佔整體營收的1成。——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 美國總統歐巴馬可算是個異數,根據NBC最近民調顯示,在他第二任任期即將告一段落之際,他的民調指數竟然是此任內最高點,51%的選民認為歐巴馬總統做得不錯,在2014年時他的民調一度掉到40%。目前人在亞洲進行固樁/修補裂縫之旅的歐巴馬,美國國內該做的事也沒擱著,《Huffington Post》報導,他在出發前簽署了一份獲參眾兩院多數支持的4238號法案,修改掉《能源部組織法》中所使用的少數族群歧視用語,這也意味著未來聯邦法律中「東方人(Oriental)」「黑人(Negro)」「講西班牙文的(Spanish-speaking)」「印地安人(Indian)」「愛斯基摩人(Eskimo)」「阿留申人(Aleut)」等字眼,要換成更能代表現代意義的用詞如亞裔美人(Asian American)、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拉丁裔美人(Hispanic)、美國原住民(Native American),至於愛斯基摩人與阿留申人則是改稱「阿拉斯加原住民(Alaska Native)」。—— 《NBC》
- 聯合國本週將召開國際漁業相關會議,會中會將焦點放在跨界魚群如鱈魚、海鱸與高度洄游魚群如鮪魚的捕捉與永續漁業發展。根據聯合國農糧署根據有限資料所作統計,36%的鮪魚漁獲是在缺乏永續做法下捕撈的,而高度洄游魚群所面臨的情況更嚴重,魚群若在各國200海哩的經濟海域外的公海之中,就等於人人都可捕、愛怎麼捕就怎麼捕,也就無從得知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經濟學人》
- 倫敦首任穆斯林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宣布,倫敦地鐵自8月19日開始實施週末24小時營運,以做為支持夜間經濟的行動。聲明中指出,這項措施將為倫敦創造3.6億英鎊的經濟效益,並且提供2,000個全職工作機會。不過,倫敦地鐵工會(Rail, Maritime and Transport union, RMT)與倫敦地鐵公司尚未就加開夜班車達成共識。—— 《路透社》
歷史上的晨間速食新聞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