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害怕的「兩岸關係」就是——從台灣海峽的兩岸,變成太平洋的兩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英文的戰略,就是在不更動「現況」的「表象」為前提下去改變「現況」的「內涵」。把台灣整合進美國的亞洲戰略,讓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壓力泥牛入海。
來談談520之後的對中關係。關於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基本格局,之前在〈「台灣獨立」其實是在「救中國」:美國不會為了「保衛台灣」向中國宣戰,但絕不允許西太平洋被單一強權控制〉中已經談的很清楚了。在這樣的格局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台灣要擺脫中國的威脅,不是依靠自己硬幹,而是要放在整個西太平洋之中的均勢,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均勢中。所以對台灣而言,目前最有利的做法就是配合美國的政策來調整對中國的關係。
相反的,對中國來說,最有利的情況就是台灣跟美國的政策脫節,私下來跟中國談判。在這樣的狀況中,中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與台灣不對等的國力優勢,來逼迫台灣接受對他有利的條件。而中國最害怕的情況,莫過於「兩岸關係國際化」。
也就是台灣將自身利益整合進美國、日本,甚至東協的戰略規劃中。這時中國對台灣採取任何行動,都必須考量與整個西太平洋諸國,甚至是聯合國的關係與戰略規劃。而中國對台灣單方面的國力優勢,也會在錯縱複雜的國際均勢之中被稀釋掉。
所以中國過去一直希望透過「讓利」之類的誘餌,引誘台灣接受「兩會平台」甚至是黑箱的「國共平台」這類「雙邊」,也就是台灣中國「一對一」的外交管道。國民黨政府最失策的一點,就是不願意將兩岸關係放入國際化的脈絡,只透過這樣的管道跟中國磋商。在這樣的運作下,就算世界各國願意聲援台灣維持獨立地位,也沒有施力點可以插手。加上國民黨政府官員堅持配合對岸「一個中國」的政治宣稱,更是把台灣與中國的事務限縮為「中國國內事務」。
而蔡英文上台後,最緊要的事務便是要終結過去這種險惡的兩岸格局,將兩岸問題國際化,把台灣防禦中國侵略的問題整合進整個西太平洋的跨國「多邊」格局。很多看不懂的外行人,還有看得懂卻故意挑播離間的奸人,故意宣稱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是一項空洞的政策。
但蔡英文的戰略,就是在不更動「現況」的「表象」為前提下去改變「現況」的「內涵」。把台灣整合進美國的亞洲戰略,讓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壓力泥牛入海。因此蔡英文當然樂見「兩會平台」失效,而台灣與中國間的關係,全都配合美方政策,由美國方面代為安排。
因此,從蔡英文當選開始,美方便頻頻自告奮勇,代替台灣來穩定中國的壓力,蔡英文因此也不需要對中國政府做出任何保證或是讓步。如此便能在「不改變現狀」的狀態下自然地跟中國漸行漸遠,換取未來8年的空間。在這8年的空間中,我們便能暫時從中國滲透與兼併的壓力下鬆一口氣,趁機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以及儲備必要的國力,在未來更恰當的國際局勢出現實推動獨立。
蔡英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這麼做實質上遏止了統一的進程,替獨立爭取到寶貴的準備時間。但實質上又沒有對現狀做出任何改變,讓中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過去8年煮熟的鴨子飛走。
中國當然不希望吞下這記悶棍,而中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找梗來逼蔡英文「表態」,再依據蔡英文表態的內容來借題發飆。因此在外就是一直逼迫蔡英文必須表態承不承認「92共識」,而台灣內部就是由國民黨跟一群中國同路人罵蔡英文是「空心菜」,希望讓蔡英文沉不住氣而露出破綻讓中國利用。
而蔡英文在520文告中的內容,主要就是要敷衍中國,讓想要藉故發飆的中國政府敗興而歸。如果諸位曾經看過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520前後的局面,就類似於劇中一段寧王帶著「對穿腸」與「奪命書生」,來到華府設下種種難題,希望找到把柄藉故發飆的橋段。
然而蔡英文在文告中用「92年曾經有個會談是一個歷史事實」這樣不軟不硬的空話敷衍過去,讓中共高層的奪命書生也只能以「未完成的答卷」給自己一個台階吞忍下去。
其實蔡英文既然把兩岸問題都交給美國安排,就是不打算獨對中國。這時最急得跳腳的除了中共統戰部,就是一票依靠兩岸平台尋租,撿拾殘羹剩飯過日的「權貴」跟「密使」。這批人混飯吃的工具眼看就要沒了,當然是日日哭爹喊娘的大喊「蔡英文提不出兩案政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會之窗就此關上」、「兩岸關係極不樂觀」、「必須完成未完成的答卷」。
其實從現在開始,新政府在中共眼中值不值得信任根本不重要。因為未來的「兩岸關係」:
不是台灣海峽的兩岸,而是太平洋的兩岸。
所以就算中國對新政府恨之入骨,礙於美國從中阻撓,中國實質上也無法給台灣任何有效的制裁。這套戰略唯一的破綻,就是台灣人上了那些中國內奸鬼話的當,真的要求政府直接跟中國建立對話平台。
所以現在台灣安危的關鍵,其實掌握在台灣人的手裡。只要台灣人保持腦袋清楚,堅定對新政府外交路線的支持。台灣絕對能比過去8年面對中國帝國主義的威脅更加穩如泰山。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