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醜惡差劣的自己? 研究顯示︰我們傾向忘記自身惡行

如何面對醜惡差劣的自己? 研究顯示︰我們傾向忘記自身惡行
Photo Credit:Alper Çuğun@Fli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傾向相信自己正值而良善,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我們只是忘記了自己所作的壞事而已。研究顯示,人類對自己作出不道德行為時的記憶模糊,更因此傾向重覆犯事。

文︰程玉然

小時做錯事,假如你還理直氣壯向母親大人講「唔記得咗」,對所犯之事「無印象」云云,必定罪加一等。然而,這可能並非由於你天生特別無恥,而是因為人類傾向忘記自己所做的壞事。

「我」總比其他人正直

不論是從新聞報導抑或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難發現人類並非誠實的動物。心理學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面對誘因時人類傾向作弊,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為。與此同時,研究顯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有道德及公平——而這是不可能的。

那人們如何面對自己行為跟其道德標準不符的尷尬事實?心理學家發現我們會採取不同策略,例如嘗試為行為辯解,跟不道德的行為保持距離,又或是認為受害人活該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等。此外,我們傾向寬己嚴人,認為別人的過錯比自己嚴重。

另一個策略,可能是不去記住做過的壞事。

在10分鐘閒談裡可以講幾多個大話? 

2000年代初麻省大學曾經進行實驗,邀請數百位大學同學,二人一組進行10分鐘閒談,談話過程以隱蔽鏡頭拍攝紀錄。對話環節完結後,工作人員向參與者播放剛才的對話錄像,其請學生將對話中的謊言一一指出。

結果發現,在僅僅10分鐘內,這些學生便平均每人講了兩個謊言,撒了最多謊的「大話王」講了12個。大部份學生起初並不承認或不記得自己在對話中曾經說謊,但錄像證明他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誠實。

針對這個現象,美國西北大學管理學助理教授Maryam Kouchaki及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教授Francesca Gino進行研究。研究記錄及對比9次相關實驗,涉及2000名實驗對象。

對作弊的記憶模糊

在一個實驗中,他們設計了一個可以贏取金錢的擲錢幣遊戲作實驗,遊戲容許參與者選擇是否在當中作弊,以獲得更多金錢,並邀請70名大學生參與遊戲,兩星期後再請他們憶述遊戲時情況。

結果發現,曾經在遊戲中作弊的人佔43%,對比沒有作弊的人,他們對於遊戲的細節內容記憶一般較模糊。不過,所有參與者對實驗當天晚餐的記憶卻相若,反映作弊者並非巧合地全部記憶力差劣,而是作弊行為造成兩者的差別。

然而,上述實驗未能控制誰是作弊者,不能排除「習慣作弊者記憶較差」的可能。所以研究再在網上進行跟進實驗,工具是一個網上賭博遊戲,遊戲分兩個版本,一個容許作弊,另一個則不可,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派任何一個版本,再在對象完成遊戲後請他們回憶遊戲的細節。

結果發現,同樣是作弊者對遊戲的細節記憶較模糊。

有愧於心記憶更模糊 重犯機會達八成

人類傾向對作弊「記憶模糊」,更嚴重的後果是,報告引述的其中一個實驗中,作弊者在重覆遊戲時重犯的機會高達81%。研究者認為,這是他們對犯事記憶模糊的間接後果。

此外,另一個相近的實驗中,進行容許作弊的遊戲後,工作人員會要求實驗對象即時在填問卷評價自我價值:你認為自己值得信賴嗎?行事做人是否有愧於心?結果顯示,表示有愧於心者,對遊戲的記憶亦會較模糊。

「維持正面的自我價值,是人類作為社交動物的基本需要」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現象的成因卻相當直接,就是人類作為社交動物,對於擁有正直自我形象,以立足於社會的渴求。「我們普遍認為自己是正直好人,傾向忘記所犯的錯誤,以維持心中正面的自我形象。」日常中的白色謊言或小罪小惡,雖然無傷大雅,但不減它們對自我「正直形象」的影響,人類傾向忘記這些「犯事紀錄」。

然而,由於實驗中有關記憶的數據,僅來自參與者自我評估的問卷,因此不能夠反映參與者腦部的運作:到底腦部是壓抑作弊記憶的形成,還是難以召回有關作壞事的記憶?從今次研究中,我們未能得知。亦正因如此,研究者稱這個現象為「不道德失憶」(Unethical Amnesia)。

這種自我欺騙或令人活得比較好過,但我們仍須記住,這種心理及記憶機制均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因此當下次看到別人的無恥、言行不一、雙重標準而感到極度憤怒,最好同時自我反省一下。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