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一〉︰沙龍藝術展及被拒參展的作品
.jpg?auto=compress&h=90&q=80&w=15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了解印象派的起源,就需要先知道沙龍藝術展的來歷,以及一批被拒絕參展的藝術家。
說起「印象派」,大家腦海中都會想起莫內(Claude Monet)那幅跨越時代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究竟什麼是「印象派」?這個派別究竟有何特質?「印象」這個詞語從何說起?這當中實在是大有故事。

帶領國家藝術風氣的學院
印象派出現於19世紀中期至下期,在當時的法國絕不是主流畫風,而是受到各方批評、並頗具爭議性的新派藝術。那時候的法國藝術,以由國家牽頭的藝術學院為首。
藝術學院早於16世紀的意大利出現,以往年輕藝術家若想修習藝術,都會按照傳統規矩跟隨個別的師傅成為學徒,但這就容易造成藝術家接受不一致、不正規的藝術教育,特别是有關美學、歷史、藝術理論等等的研究。
學院成立的原意,就是希望藝術家不論在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都可接受統一的教育,以補充傳統拜師學藝的不足。學院在歐洲漸漸盛行,最後更由私立營運演變至國家營運,讓學院帶領一個國家的藝術風氣。

沙龍藝術展
為藝術教育奠定了標準和基礎後,藝術學院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為畢業生籌謀出路,建立他們的知名度。自18世紀初開始,學院每年(或每兩年)就會舉辦沙龍藝術展(Salon),如同為學生舉行畢業展。一個藝術家往後的事業,就是直接取決於這個藝術展。
1725年,法國政府在巴黎羅浮宮首次舉行沙龍。展覽用盡場地的每一吋位置,鋪天蓋地展示所有藝術品,最高峰期間甚至展出三千多幅作品。由於當時並無公開大型的商業市場作藝術品交易,沙龍自然成為讓公眾認識新晉藝術家的重要門路。

沙龍不是商業市場,不會容許有買賣進行,因此整個展覽不會列明作品的價錢,但會在藝術品下提供該作者的聯絡資料,讓公眾可私下拜訪該藝術家的工作室。
沙龍既是公眾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樑,更是當代頂尖藝術的象徵,擔當著帶領一代藝術標準的重要使命,因此藝術家不但希望可以籍此維生,更重要讓其作品可以得到認同,成為頂尖藝術的一分子。
是否所有作品都能在沙龍參展?絕非如此。學院壟斷了沙龍的審核委員會,而該委員會對藝術品的審批有極度嚴格的要求,基本上一個藝術家的前程凶吉,就是取決於這個審核委員會!
一連六個星期的全城盛事
然而,委員會只是第一關,即使排除萬難打入了沙龍展,還得公開接受各方尖銳的評頭品足。藝術評論自18世紀中期已廣為公眾閱讀,到了19世紀,只要是具一定地位的報章或刊物,都總會預留一個專欄給一年一度的沙龍藝術展。
藝術家因評論而成名,而藝評人也因深刻的評論與作品一樣流芳百世。沙龍藝術展一連六個星期,種種輿論在街頭巷尾、報章雜誌之間迴響不絕,是當時的城中熱話。
然而總有些作品,可以超越這六個星期的壽命,甚至即使沒有出現過在沙龍,也得以在這個花枝招展的藝術展中一枝獨秀、流芳百世。
被拒絕參展的沙龍
說到這裡,若以為跨時代的印象派在沙龍中大獲好評的話,可就大錯特錯。自1860年起,有數十位師承藝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向審核委員會提交作品,希望可以在沙龍展中大展拳腳。
這批藝術家的作品新意盎然,卻被委員會一一拒絕參展。1863年,為顯示委員會是公平公正,拿破崙三世破天荒地舉辦了「被拒絕參展的沙龍」(Salon des Refusés),將所有當年被委員會拒絕參展沙龍的作品一一公開,一切美醜功過,由大眾評說。
不出所料,此藝術展比正式的沙龍吸引更多觀眾入場!但與此同時,這批作品卻招來各方的嘲諷與狠批,當中尤以馬奈(Édouard Manet)的《草原上的午餐》(Luncheon on the Grass)最為「驚嚇」,而馬奈,就是這批年輕藝術家最為仰慕的「領袖」。這一下的打擊,就如巴掌般狠狠搧在這班年輕人的臉上……

接下來的幾年,這批藝術家的作品一一被沙龍委員會打回頭。直到最後,眼見沙龍無望,這批年輕人一於放棄沙龍,毅然組織小眾藝術展,以藝術先鋒自居!
一個只有數十人參加的小眾藝術展、一班被遺棄的藝術家、一批無人問津的作品,揭開了一個新派畫風流芳百世的序幕。
參考書籍:
-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藝趣談。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曾傑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