囂張攻擊無助改變,須軟化各地「保守」洪潮

囂張攻擊無助改變,須軟化各地「保守」洪潮
Photo Credit: Carlo Allegri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政治生態兩極化,進步派、自由派與保守派勢力鬥爭激烈,由美國特朗普現象、香港本土派洪潮,似乎不是個別例子,沈旭暉月初分享了美國著名作家Nicholas Kristof的文章,認為自由派漸趨專制甚至歧視保守派,箇中出了甚麼問題不可忽視,有甚麼不同的角度值得我們反思呢?

「自由派」好像開放進步,其實自我感覺良好,卻傲慢得扼殺多元?

沈旭暉曾在「國際評論推介」分享了美國著名作家Nicholas Kristof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名為 “A Confession of Liberal Intolerance” 的文章,那篇文章在美國引起頗大迴響,沈 / 管理專頁人員推介文章時表示:「特朗普勝出美國共和黨初選,令不少美國人反思『liberal intolerance』現象:精英圈子、學術圈子都被左翼自由主義思潮壟斷,共和黨人、保守價值被視為膚淺,但在現實生活,原來卻剛好相反。」

光看這段文字,一度令人誤以為Nicholas有另類見解,文章在駁斥政治上俗稱「自由派」人士(Liberals)表面上思想進步、具深度,現實生活相反,這些自由派保守、膚淺,而通常支持共和黨的保守人士現實倒是進步和具深度的,假如我們未讀畢全文,這短短的推介文字會有這種誤解。實情,Nicholas的文章主要是帶出自由派人士的傲慢,是另一種形式對保守派造成打壓,甚至歧視保守派,令他們終於情緒反彈,造成陣營之間更大的對抗與撕裂,於是才引起美國人反思特朗普勝出共和黨初選,是否順應作者所觀察到的種種跡象。

無論如何,這確實令人重新思考,社會上的知識菁英,相對開放、前瞻、冒險、創新、尊崇普世價值,他們從競爭競烈的社會,逐漸掌握更高階的專業知識,在不同崗位帶動社會進步。他們一旦參與政社辯論,或許出於理據太強,在方方面面面對保守、傳統聲音開始變得偏聽、傲慢和咄咄逼人,視保守派社群只是一批毫無識見的「白癡」,自問論述 / 道理正確,漠視保守派的觀點乃至感受,甚至視之為拖慢社會進步的毒瘤,引起保守派情緒反彈。或許,這種現象甚至不只是美國特朗普受保守派支持的現象,可能近年香港俗稱「勇武本土派」稱之「焦土政策、玉石俱焚」,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只是極端程度不一。

自由派或理據很強,但請別「欺人太甚」﹗

歸根結底,筆者認為這是自由派態度上出問題,這不是推理問題(或真理問題),也不是針就某件事自由派理據不如人。或自由派就一些公共政策,提出非常好的「長遠」理想,但在短期實踐過程之中,需要顧及保守派的感受和理解程度,否則保守派感到強烈不被尊重,也可訴諸社會力量的抗衡。

美國有不少保守派是共和黨支持者(下稱:共和人),Nicholas在文中分享不少自由派咄咄逼人的現象。例如,研究指人文學科的教授只有6%到11%是共和黨支持者,社會科學系的教授只有7%到9%。還有一研究指只有2%的英文系教授是共和人,另有18%的社會科學家是馬克思主義者,Nicholas有種隱約的幽默帶出:看來在大學學系尋找馬克思主義者比共和人容易得多。

此外,一項來自黑人社會學家Yancey的研究,有近30%的學術機構偏向少僱用共和人,更甚,有59%的人類學及53%的英文系教授較不願僱用福音派基督徒,顯然,Nicholas認為這亦是一種對保守派的歧視。還有,他引述《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反映人們常有強烈的政治偏見,民主黨支持者(下稱:民主人)與共和人。這項實驗民主人與共和人被問及挑選那位候選學生贏得獎學金(虛構人選),這些候選人資訊除了學歷資格、種族還有民主黨或共和黨俱樂部主席,假如資訊包括有俱樂部主,結果有5分之4的受試者會選擇親自己黨派的候選學生,這種牽涉黨派的歧視,程度遠遠超過種族歧視。是故他帶出自由派自詡開放進步,原應包容多元見解,何以實際情況越見專制和歧視?

必須一再論述這位有「先見之明」的道德心理學家

簡而言之,上述現象印證美國自由派似享有社會特權,保守派儼然受壓迫 / 壓抑的一群。Nicholas Kristof最後提及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他一貫以中立態度看待美國黨派鬥爭,從2008年、2012年在Ted Talk的演說,加上重要著作《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均反映他近10年來建立道德心理學的重要見解,筆者雖早已在〈你不夠善良:惹火的道德心理學〉一文中有所提及,可是在論述海德特的部分依然偏少,應可多加補充。海德特在2008年的演說展示許多畫面,箇中核心道理,是指現實世界中我們都知道有開放和保守的人,有前衛破格和維護傳統的人,這些傾向往往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然後他借電影《駭客任務》(Matrix)中男主角在開始歷險之前,被問到假如你一覺醒來要活自己希望相信的世界,就選擇吃「紅色藥丸」;若你希望知道真相就即管要吃「藍色藥丸」。

海德特以此方式打趣了解道德心理學一如我們選擇吃掉「藍色藥丸」,知道不同研究反映人類道德特質,受先天演化、基因、家庭、文化、教育等因素影響,像各種因素激活了不同的道德味覺,對某種味道反應更強烈、更渴求,猶如人們生活對事情的偏好、抉擇主次有別,人們的道德價值、世界觀的差異,相當於電影中置身不同「母體」,你的道德直覺在某種先天基因和社會文化塑造過後,人們很容易認定各自世界的想法才是真理,才是值得擁護的價值。他在演說中隨意猜測,認為親臨Ted Talk聆聽不同講者演說的人,應該大多屬於政治上的自由派,結果,即夕舉手投票發現絕大部分的人確實是自由派,保守派非常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