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再見!中環裡的「他們」

再見!中環裡的「他們」
Photo Credit: Kin Cheung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展覽《視界香港》即將結束,31個雕像無聲無息地來訪,不知不覺地離去。

如果你過去數月曾在中環出沒,你一定會見過這個高大的人型雕塑——它不是出現在畫廊或藝術館,而是像活人一般靜靜地佇立在熙來攘往的大街和高樓大廈的天台上。由於作品遠看與活人無異,雕塑出現不久後引起恐慌,有好心的途人甚至以為有人跳樓而報警。

這其實是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作品《Event Horizon》,整個系列共有31個雕像,其中4個放在大街上,27個放在天台上。自2007年起《Event Horizon》在英國倫敦出展後,曾周遊到紐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等地,去年11月抵港,即將離開。

22721805999_eda61ea023_o
Photo Cerdit: Oak Taylor-Smith
Antony Gormley: 視界香港|英國文化協會主辦, 香港|照片由Oak Taylor-Smith拍攝

這個作品對藝術家來說有多重意義。首先,是作品的人型身體。每一個雕塑的比例大同小異,皆因它們全是模仿藝術家 Gormley 自己的身軀所製而成。透過藝術品,Gormley思考到「自我」與其身體的關係與交流。Gormley認為,這個軀殼是“The closest experience of matter that I will ever have and the only part of the material world that I live inside"。我們的身軀正正是我們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唯一媒介。

22599960273_55c87076b2_o
Photo Credit: Oak Taylor-Smith
Antony Gormley: 視界香港|英國文化協會主辦, 香港|照片由Oak Taylor-Smith拍攝

另一重意義,是藝術家與這個城市的交流。Gormley認為,不同的城市帶給他不同的靈感,其作品也因而起了不同的效果。對Gormley而言,香港是這些作品到訪以後,擺放在最多高樓大廈、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放置作品的過程,他彷彿與這個城市在對話;而一個個人型雕塑就猶如針灸一樣,刺在這個城市最重要的穴位,釋放當中潛在的能量。

那麼最後,藝術家希望我們如何看待這些雕塑?Gormley認為,我們在這個城地方存活了多年幾近麻木,對這個城市既熟悉又陌生。然而這些雕塑的出現,正鼓勵我們從一個全新角度看這個城市——我們會抬頭望天、我們會被這個熟悉得早已被遺忘的街景嚇一跳。當我們一看到這些雕塑,我們眼裡的城市,從此不再一樣。

22832918457_e5e95f3c1f_o
Photo Credit: Oak Taylor-Smith
Antony Gormley: 視界香港|英國文化協會主辦, 香港|照片由Oak Taylor-Smith拍攝

或者,我們透過這些站在街上的雕塑觀照自身。一直以來,只有我們,和城市。現在,除了我們,還有「他們」。我們彷彿突然從這個城市抽離,從第三者的角度審視他們與城市和世界的關係。他們彷彿是我們自身的投射。我們會問,我們在世界上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

這些雕塑,標示著一個城市隱藏的種種矛盾。我們由當初的驚嚇,到現在已是全然適應,卻又從他們身上感到強烈的抽離感。他們既像我們,卻又永遠是「他們」。他們有名,卻永遠是匿名;他們獨特,卻又幾近一模一樣。他們在這個繁囂得近乎令人煩厭的城市,無聲無息地來訪,不知不覺地離去。

相關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藝趣談作者Facebook專頁)。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