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台獨跟台灣意識是不一樣的東西〉,泛藍支持者就來談談「中華民國」的好處與功用

回應〈台獨跟台灣意識是不一樣的東西〉,泛藍支持者就來談談「中華民國」的好處與功用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意識」之所以會遭到質疑,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提倡「台灣意識」者的包容性非常的狹隘,並且流露出濃濃的閩南沙文主義。

文:侯立藩(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碩士)

日前美國密西根州大的政治學博士生陳方隅,在關鍵評論網發表一篇名為〈給泛藍與中華民國堅定支持者:「台獨」跟「台灣意識」是不一樣的東西〉。筆者閱讀之後,心中有些想法,在此回應之。

首先,陳先生在其文章的前兩段對何謂「台灣意識」給出了他所認為的定義,該定義包含了「希望用台灣當成正式的名字」,接著提到「台獨與台灣意識之間會有關聯」等,筆者由此可以推出一個論點,就是有台灣意識者不必然等同於其支持台獨,但是支持台獨者應都有台灣意識。事實上,生活在台灣的人大多具有台灣意識,但會把「台灣意識」天天掛在嘴邊且大講特講者,多半都有明顯的台獨傾向。是這群台獨支持者自己窄化了「台灣意識」的意涵,並且經常指責不支持台灣獨立者沒有「台灣意識」。因此,我們「指責台灣意識就是搞台獨」的確不適當,但並非如作者所言,是「毫無根據」。

其次,作者提到「泛藍陣營的菁英應該去談中華民國的好處,不要整天酸台獨或台灣意識」。筆者不敢自詡為「泛藍菁英」,但願意說明一下中華民國的「好處」。首先,「中華民國」也就是中華民國建立後所訂定的法律及政治制度,是支配台灣地區政治、經濟及社會秩序的最佳招牌。在這個招牌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享受中華民國憲法及法律保障的各種權益。

此外,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中華民國的一些與其大陸地區相關的法律,也能代表台灣還跟中國大陸存在著關聯性。舉例而言,《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都載明了這些法律是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而生,也因此得以說明大陸地區在中華民國的一部份,否則就不用特別另外規定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關係,直接將大陸以外國論即可。

目前北京當局對台灣的政治底線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中國不宜輕易被解讀為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北京對兩岸相關的政治主張也經過變遷,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之前講的是「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所以如果輕易地解讀中國等於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那等於是自我限縮了台北在處理兩岸事務上的彈性。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也都表達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精神,這點從前段的敘述即可得知;而這樣的法律剛好可以讓台灣保持實質上的獨立自主,而又不會讓兩岸關係陷入困境。

雖然希望變更國號的人經常嘲諷全世界包含北京,都沒有承認「中華民國」,但別忘了中共雖然不承認中華民國,卻也反對「中華民國」這個招牌遭到替換。所以「中華民國」是有它的好處及功用,因為它就代表著現今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台灣地區與北京控制的大陸地區還有關聯。今天若是中華民國政府輕易的變更了國號,例如變成「台灣國」,後續的政治效應難以評估,台灣人民要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安居樂業將變得十分困難。簡而言之,撇開一些泛藍支持者對中華民國的情感而言,「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是維繫兩岸關係穩定的重要工具。

泛綠支持者經常發出一個疑問:「難道我們就因此要永遠受制於北京嗎?」首先要說明的是,台灣的前途必然某種程度地受制於北京,這是無可否認的國際政治現實,這跟台灣的正式國名是否為中華民國沒有任何關係。因此變更「中華民國」為其他的名稱如「台灣國」等,並不會改變台灣前途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北京的事實,否則中華民國總統無論誰上任,都應該優先變更國號以擺脫北京的束縛。

但目前為止,所有的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及新任的總統都沒有變更國號的計畫,因為複雜的兩岸關係及台灣的國際困境,不是變更國號能解決的,反而會帶來無盡的政治問題,甚至軍事衝突。而且不要說北京反對,光是台灣內部可能就有不少人反對變更。所以若台灣人民對變更國號這件事沒有共識,有心人士又一直炒作相關議題,只會讓台灣內部的對立變得更加尖銳,進而影響台灣的安定與繁榮。

至於文中提到泛藍酸台灣意識及酸林昶佐貼不貼貼紙的問題,在此也提出個人看法。「台灣意識」之所以會遭到質疑,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提倡「台灣意識」者的包容性非常的狹隘,並且流露出濃濃的閩南沙文主義。在他們這些較為極端者的觀念裡,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是沒有交集且對立的,因此很多含有「中華元素」的東西都會遭到他們的反對與切割。

他們認為,台灣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要為「台灣獨立建國」而服務的,所以最好台灣跟中國大陸切割得越乾淨越好。他們試圖在提倡自己的語言、文字,甚至建構「台灣民族」的論述,以相當激烈的方式去否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連性,例如說台灣人不是華人等。固然不是每個泛綠支持者的主張都如此激烈,但他們對上述內容都有某種程度的認同,只是程度不一。上述的一切,其實在一些泛藍支持者或中間選民眼中已經操作過頭了。

再舉例,他們逕自把閩南語與台語劃上等號,且常常說「不會說台語的就不是台灣人」,意思是住在台灣但不會說閩南語的就不是台灣人。這種心態及觀念,讓母語是客家語、原住民語言和國語者覺得不合理,沒有道理把閩南語擴張為所有台灣人的母語。筆者不否認蔣介石把現行的國語訂為「國語」並未徵詢過台灣人的意見,但那有它的時代背景。以現在的標準去無止盡清算過去,並冒然地把這一切做出變更,其實只是衍生出沒完沒了的政治紛爭及現實上使用的困擾,這對於「台灣獨立建國」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