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肆捕撈海底生物,將導致海洋資源枯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指出,如人類對於海洋的破壞持續,那麼在2048年我們都將沒有魚可以吃。
文字編輯:李作珩
日前綠島民宿業者宰殺保育類龍王鯛,引發外界一片撻伐,媒體上斗大的標題描述此事、臉書上更是有不少人出來發聲,紛紛呼籲重視海洋環境保育觀念。然而卻沒能遏止類似事件,緊接著澎湖也傳出保育類的「硨磲貝」被人盜採,令人心痛不已。
翻開過去歷史,類似的海洋悲歌還真不少,澎湖馬糞海膽因為號稱鮮美、營養價值高,吸引不少饕客慕名前往,過度濫捕的結果,就是資源枯竭,只好規定,只有6月到9月底才開放捕撈,但仍有許多不肖業者偷偷違法捕撈。
台灣四面環海,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又因得天獨厚的條件,漁業物種多元,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同的魚種,再加上海鮮的料理方式多元,滋味鮮美,連許多營養專家也盛讚是有益健康的飲食選擇,讓更多人趨之若鶩。
然而大啖美食的背後,隱藏的是更多對環境、個人的負面影響。
先不說整個自然資源,藥物殘留、重金屬汙染,經由食物鏈傳遞,最後被人類吃進體內,長期累積將有害健康。
而對環境而言,大肆捕撈海底生物,將導致海洋資源枯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指出,如人類對於海洋的破壞持續,那麼在2048年我們都將沒有魚可以吃。
食品安全、環境保育及營養價值三條線,該如何取捨與平衡,是每個消費者的課題。
衛生署健康局所發行的月刊中表示,吃魚的好處主要有三,高蛋白、低熱量,及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健腦的不飽和脂肪酸,這些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可見魚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知道怎麼吃,才能吃得巧,創造雙贏。
「海鮮指南」就列出6點購買時大方向,讓消費者能從自身做起,有購買永續海鮮的機會:
1. 養殖魚>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如再過度捕撈,未來海洋可能就再也不會看到生物。
而選擇養殖魚也有技巧,要盡量選擇以植物性飼料圍住的魚類,譬如選擇台灣鯛(吳郭魚)、虱目魚等。避免選擇以野生魚為餌料或魚粉,如石斑、鮭魚及養殖蝦等。
2. 常見種>稀有種
另外在選擇上,可以選擇比較常見到的魚類,例如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等,體型小、生長速度快,野外數量尚豐富,因此建議食用;反觀鯨鯊,鸚哥魚及龍王鯛,因為體型大、成長慢,過度利用後資源不易恢復、且現在數量也不多,應避免食用。
3. 銀白色魚種>有色彩的魚種、迴游種>定棲種、泥沙棲性物種>岩棲性物種
除了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外,鯖魚、白帶魚及飛魚等中小型魚類,目前數量比較多,且因為是棲息於中表水層的洄游魚類,捕撈方式較不會破壞海底環境,都是屬於建議可以食用。
而像是體色鮮艷的鸚哥魚、紅石斑等,則因為數量較少、定棲性魚類資源恢復較不易,屬於避免食用種類。
4.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
由於「生物累積」現象,在食物網愈高層的大型掠食性魚類,如鮪、鯊、旗魚等體內所含的重金屬的含量就會比食物網低層的魚種要高出許多,當人類長期吃進肚子裡累積,就可能造成身體疾病。
5. 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
又稱為「底食原則」,例如過濾海水的文蛤、牡蠣,或食藻類的鮑魚、九孔鮑等螺貝類,或以浮游動物、小魚為食物的生物,因食物來源豐富、這些種類的數量也相對較多;鯊魚、鮪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則因位於生態系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數量較少,許多種類已因過度捕撈大量減少,都應盡量避免選擇。
6. 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避免選擇以毒魚、炸魚、流網、三層刺網、底拖網等方法撈捕的生物,應改而選擇如一支釣杆、傳統漁法「鏢」等類型,對環境干擾較少的漁法所捕撈的海鮮。
除此之外 ,更將常見海鮮分為三等級,製作成簡易圖表,分別是「建議勿吃」「想清楚再吃」「及建議可吃」,並有網頁版及APP版,供民眾在選購海鮮時參閱。像是台灣人愛吃的烏賊、花枝、烏魚子在「避免食用」類中,都榜上有名。
建議可吃:


想清楚再吃:


建議勿吃:

民間發起的海龍王愛地球協會,也提供了民眾索取小卡,貼心列出一般餐廳常見菜色,標示這類海鮮是屬於甚麼類型的、能不能吃。
比如喜宴常見的生魚片、魚翅羹就屬於野生魚且數量稀少,應拒絕食用。

除了增加對於海洋生物種類的認識,人們對於食用海鮮的觀念也必須有所改變。以往我們追求魚要大、要肥美,但其實應該跟著時令吃海鮮,不但能夠保護海洋環境,也能夠同時滿足味蕾。
聯合報導,中研院研究團隊長期追蹤海洋的多樣性變化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漁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汙染、棲地破壞、氣候變遷,或者是人為過度捕撈。
「台灣需要的是海洋文化,而不是海鮮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就是吃,並不關注生存狀況,以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尤其是越稀少、越打著「限量」招牌,就越容易提高消費興趣。海洋資源的枯竭,從消費端開始,就是一個不良善的起點,開始一連串惡性循環。
「年年有餘」這句話現在很容易懂,但這句話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或著我們的下一代,不複再見。
海洋資源的維護,不單單是漁民或政府的責任,身為消費者,至少我們可以注意餐桌上的餐肴怎麼來、吃哪些海鮮對環境衝擊較小,不作加害海洋的劊子手。
核稿編輯:羊正鈺
最新發展:
-
舉手之勞救救抱卵母蟹:那些黑黑黃黃的,是無數等待出生的小小蟹蚤,不是蟹黃! 1年前
-
全台剩不到30尾!保育類「龍王鯛」再添一死,蘭嶼2鄉民捕獲拍照炫耀 2年前
-
美國龍蝦重鎮緬因州如何管控捕撈,確保永續發展? 3年前
-
全球第二大魚翅消費國,加拿大立法通過禁止魚翅進出口 4年前
-
全球第二大魚翅消費國加拿大 立法禁魚翅進出口 4年前
-
今年已有1100隻海豚斷鰭陳屍法國沙灘,疑漁業捕撈釀悲劇 4年前
-
今年已有1100隻海豚「遭斷鰭」陳屍在法國沙灘,疑漁業捕撈釀悲劇 4年前
-
【影音】台灣漁船的海上屠殺:每月殺百隻海豚,只為了釣更多鯊魚取魚翅 4年前
-
世界瀕危「鬼蝠魟」被台灣人獵殺2隻!網友:千萬別游到鬼島 6年前
-
你知道一年6000噸的中國「進口黃魚」有多毒嗎?最後卻全上了你的餐桌 7年前
-
【插畫】《海底奇兵2》的多莉好可愛,但拜託不要買回家養! 7年前
-
【插畫】《海底總動員2》的多莉好可愛,拜託你不要買回家養! 7年前
-
規定制服、門禁,因為「不信任」;而壓榨保全、空服員,卻如此「放任」 7年前
-
台灣有7成漁貨來自「破壞性漁法」——7個大四生跑全台,只為了記錄消逝中的14種永續漁法 7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