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明科大副教授花敬群將由學界轉戰內政部,主掌居住正義策略,不只要兌現8年20萬戶社會住宅、加速都市更新承諾,還要讓房東出來報稅,他的作法可行嗎?
文:游筱燕|財訊雙週刊 第503期
總統大選期間主導蔡英文住宅政策的德明科大副教授花敬群,即將出任內政部政務次長。消息公布那天,花敬群出門在巷口遇到運動回家的老爸,花爸爸一派正經地告訴兒子:「愛做乎正!」花敬群則輕撫老爸肩膀說:「哇栽!」
然而,住宅問題千頭萬緒,花敬群能做到什麼程度,大家都睜大眼睛在看。
花敬群表示,住宅政策會從社會住宅、租屋、都更問題先著手。他上任後,藉由新國會運作,將先補強《住宅法》中對於「社會住宅」的相關規定;再與財政部溝通,期許今年將《租賃專法》送進立法院;接著是擬定更完備的《都更條例》,讓社區自力更新、公辦都更等配套一同入法。
20萬戶社會宅最核心
花敬群不諱言,當中仍以8年20萬戶的社會住宅政策最為核心。當中,6成約12萬戶左右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興建,另外8萬戶則是透過包租,讓民間的空、餘屋能夠有效轉化為社會住宅。未來七、八成的社會住宅會落在北北基桃首都圈。首先會針對雙北、台中、桃園,盡快找出示範點,讓中央與地方合作的模式快快上手。
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暨全球不動產流通協會理事長李同榮贊同廣建社會住宅,不僅有利於市場,也不會對房價造成衝擊,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對買賣市場影響不大,其真正影響的是租賃市場,讓都會租金能舒緩或合理下修,反而長期是平穩房價與抑制過度投資的基礎措施。
過去,租屋是黑市交易。房東不願台面化,不願納稅。一來政府不僅收不到稅;二來租屋糾紛頻傳。未來,希望不管是跟政府合作變成社會住宅,或者是跟民間業者合作變成一般的出租住宅,朝向房屋稅、地價稅都能用較輕的稅賦來課徵。更重要的是,將租金所得稅中的必要費用扣除標準比率調高;政府也將同步推動如包租代管業、房東加盟體系等,還可做到租屋版的「以房養老」效果。
提高誘因讓房東台面化
專做不動產租賃市場的香港商匯泓不動產投資顧問副總吳懿倫建議,可將扣除標準提高至七成,以1個月10萬元店面租金來說,現行綜所稅中必要費用扣除標準是43%,等於一個月要報5萬7000元,一年就68萬4000元,再將其乘以12%的所得級距,等於要繳約8萬2000元的稅,約占1年120萬元的6.8%。
若扣除標準為七成,等於一個月報3萬元,一年36萬元,由於不足50萬元,在綜所稅級距的累進稅率以5%計算,36萬元乘以5%,僅須繳1萬8000元的稅,約占年租金的1.5%,「感覺就像租屋的手續費,超過五成的房東都會願意配合!」另一方面,能增加租屋供給,讓租金下降,也讓原本習慣買賣房子賺價差的投資客,轉成長期持有收租。
而針對棘手的都更問題,花敬群說未來20年之內,台灣住宅屋齡跨過50年門檻,數量會增加至3000萬件。10年內,在老房子速度還沒那麼快的時候,可以好好準備,如果10年後,問題還是留在原地踏步的話,就來不及了!何況「起(漲)價,不一定會帶動經濟成長,起厝,絕對會帶動經濟成長!」
對此,可以從幾個作法著手。一是政府釋出善意,提供屋主更多選擇機會,舉例來說,本來一樓在做生意的住戶,在都更後沒有店面,當然就抗議變成釘子戶,但若能在台北市替他找尋聯開店面,事情或許有解。第二,不只是政府要準備資源,來作為都更的交換,建議建商也應跨公司拿餘屋交換。第三,用合理、透明、互信的過程提高都更效率,像是培養社區的組織認證專業者,讓有意願自辦都更的住戶知道,可以去找值得信任的專業人士。
三管道促進都更效率
投入10多年、以都更合建為拿手強項的都美建設董事長曹來春表示,都更曠日廢時,連民間都難以整合,政府主導難度不低,一是有些釘子戶就是要錢,民間整合還能台面下塞錢解決,但凡事講求公平的公部門,不可能這麼做圖利他人。加上公務機關只要涉及跨部門業務,光一件事可能跑個半年、一年都有可能,會是花敬群上任後最大的挑戰之一。
外界對於花敬群的背景知之甚詳,難免貼上「小張金鶚」的標籤;花敬群說,30年的師生關係是段很特別的情誼,當年花敬群大學時,還可以直接蓋張老師火鍋;「但我們還是有些差異。」對於這次擔任政務官,「老師鼓勵我,說有機會做事是好事,」張金鶚告訴花敬群,要學習理想與實際間的橋梁該如何搭建?
「聽我講完後,沒有打房影子,完全沒有吧!因為我們本來就不從這個角度想政策,」語盡之處,花敬群還是不忘強調新政府並未要打房。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