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殺人事件:千方百計找標籤,只是想證明殺人犯和我們不同

捷運殺人事件:千方百計找標籤,只是想證明殺人犯和我們不同
Photo Credit: Howard6131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大家想必都有自己的看法,從臉書和身邊朋友的談話中,大家都非常的恐懼。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只是從來沒發生過,就像當時的李師科搶銀行一樣。只要有東西出來負責任,也找到原因,這件事情會漸漸過去。也許這幾天的捷運裡面會看著大家大眼瞪小眼,但我相信不久後,這件事情依然會成為歷史,接著淡忘。不過也因為這件事情,在臉書上引起諸多討論,也給我很多啟發,在訴說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建立一個共識。

想像你是一架攝影機

開始之前,我們先想像我們是一個可以調整焦距的攝影機。

首先,我們聚焦個人,先把攝影機縮小到只有這個人本身。

大家會問的問題是:

  1. 他怎麼了?(霸凌、貧窮、壓迫?)
  2. 為什麼要殺人?(發洩、反社會、發洩?)

在這個視角,沒有別人,只有他。

接著,讓我們把畫面定格,再把視角放大到整個車廂。

大家會問的問題是:

  1. 怎麼可以殺人?
  2. 怎麼下得了手?
  3. 怎麼沒人阻止他?
  4. 大家怎麼不抵抗?

在這個視角,是他與這個車廂互動的過程。

最後,把視角放大到整個社會。

大家會關注的問題是:

  1.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該怎麼辦?
  2. 輔導體系是不是出了問題?
  3. 死刑該不該廢除?
  4. 殺人的電玩是不是影響他很深?
  5. 政府在做什麼?
  6. 會不會有人模仿或崇拜?

在最大的廣角鏡頭,是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的期待。

如果你能了解這三個視角的差異,那麼我們開始探討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不要跨視角的作處理,因為當你拿車廂視角去和社會視角碰撞,那是沒意義的衝突。

(EX,這個人殺了人欸,怎麼還要廢死?)

(EX2:當有人問:有沒有人問過他發生什麼事了?你回答:那有人去問死者發生什麼事了嗎?活該被砍嗎?)

那麼,這就是你把不同視角切入,就像拿點和線和面一起討論一樣。

提出我的看法,歡迎大家討論。

Photo Credit:  mailer_diablo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mailer_diablo CC BY SA 3.0

個人視角:

標籤

我很想放下個人視角不談,因為談了很可能只是標籤下的結果。一開始的報導是喝醉酒、精神病患、遊民、宅男、知識水平不高,看看我們多害怕他們。等到發現是大學生,很多人會說這個人可能遭受到霸凌,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也有人說殺人犯可能因為家裡貧窮,沒想到也不是這麼回事。

但我也想說的是,為什麼殺人的人,不能是所謂受到一般對待的常人?而殺人只是他想而已。

當然這是猜測,我要表達的就是大家都很想為某件事情來做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彷彿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就能恍然大悟,例如你今天說他失戀心情不好,或是從小受到欺負,似乎就比較能理解並開始憤怒了?所以我想,每個報紙和談話節目無一不在身家調查,就盼望能找出讓大家能夠接受的點罷了。也許,連兇嫌本身也只是忽然想到一個理由就說出來了,真正的理由只是「我想殺人」,其他的理由也許複雜到比1+1=2的證明式還長,所以別急著貼標籤,你只是想攻擊某個群體罷了。

預謀殺人

我個人認為,是預謀的可能性還滿高的。不只因為他先準備好刀子,我還注意到捷運站的這件事情。根據我自己對捷運的瞭解,人潮多,站與站最長的一站是古亭到頂溪(約5分),而次長的就是龍山寺到江子翠了(約5分)。所以我覺得預謀殺人是可能的,而且他本人對於會被判死刑也相當清楚,只是他覺得如果不這樣做會後悔。

悔意?

回到合理化,大家覺得做錯事情道歉很合理。但萬一他不覺得做錯事情呢?我有一個朋友,他有個能力非常高強,就是在場所有人都說他根本就錯了,然後他不是用一個狡辯的神情,而是帶著無辜看著我們,問大家他哪裡做錯了?我想這種事情不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我那位朋友帶給我的體驗之後。我想他可能知道這是不對的,但對他而言,追求殺人又有一種使命感,因此他勇敢做了,既然不是一時的情緒,怎麼會需要悔意呢?

車廂視角:

車廂視角中,我們看著他砍別人。心中恐懼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投射出去了我們的感受。但我想提醒你,其實我們都不在當下。

不在當下

當你看到那些互動,我想我們都是從第三人稱視角,所以我們很能夠去評論和批評當時的狀況。但當我們身為主角的時候,也許沒有人能夠做出你說的正確的判斷。例如你可能是某拳法最高段,但你身無寸鐵。是逃走能全身而退的機率高,還是跟他一搏救其他旅客的機率高?我先說,當你思考這個狀態,就陷入錯誤的迴圈,這就像你現在思考你運動完會想先喝水還是先休息一樣,你要回答的應該是「等我運動完再來問我。」,因為環境不同,在那個當下你的思考迴路就不是這樣運轉。

家屬呢?

接著,媒體大肆報導每一個受害者的家庭因為這些事情而破碎,多少美好的希望因為這樣而幻滅。但我想問的是,這樣的結果究竟是讓家屬滿足了報仇心態,還是更加重了家屬的陰霾?而如果理性(或你要說冷血)來說,其實今天這個案子和任何一個殺人案並沒有太大差異,我想這個世界每天都會發生,我們一再的重複曝光這段過程,我想反而才是讓這些家庭更加陷入黑暗吧。

Photo Credit: Ricky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Ricky CC BY SA 3.0

社會視角:

接著牽扯出的社會視角更可怕了,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最害怕的就是大家陷入一個極體的恐慌。我認為情緒是最棒的武器,當你能操控大家的情緒,你就能夠控制大家。

廢不廢死?

首先我們得先拿出廢死聯盟,當我看到一大堆人在喊,有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廢死,但當今天出現冤死的時候,是不是又變成了司法栽贓殺人,廢死又占了上風?我覺得每個人對於死刑的看法不同,而我覺得只要一有重大刑案發生就拿廢死出來戰沒什麼意義,因為光是社會的輿論,應該就能把他殺死。所以我認為這個是假議題,只是藉這次案件順便殺個廢死聯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