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勝過深淵的東西——記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台灣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5月,中國汶川大地震8週年,從災區回來的三個台灣人,一個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個從此顏面神經失調。然而,因著這這群台灣人,八八風災時,四川深山小學一個班上最窮的學生捐出存了許久、全身僅有的70元人民幣,而養雞維生、從未出過遠門的白髮爺爺賣掉半數的雞,湊了400元人民幣,全給了台灣⋯⋯
文:世界微光|照片提供:陳鴻、蘇琪、史詠
「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尼采
在走向世界需要的過程中,
並不會從此踏入一個與黑暗隔絕的烏托邦,
也不會永如那些閃閃發光的愛和善意,
一路美好、鮮花齊放。
2016年,中國汶川大地震8週年,我們抵達大廈林立的台北精華地段,走進信義區的國泰金融大樓,史詠出現在面前。
曾在四川災區長駐的他,2011年因工作告一段落返台,現在是任職於微軟的工程師,2016年初,整個社區工作圓滿結束,但他從未與四川斷了聯絡。
說要聊聊他在四川的故事,他大方打開手機,一張張描述照片背後的意義,「那時認識的國中生,現在幾乎都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了。」有人在微信群組上祝他生日快樂,有人向他報告考上北京大學研究所的消息,「有次回去拜訪重慶的學生,他的爸媽把床讓給我睡,還有一次大家全擠在一張床上,好像回到過往的時光。」他滑著手機,突然說:「等一下,我先回個他們訊息。」
如果不是先前聽說,不會看出眼前滑著手機的年輕男子表情有何異狀,更不會知道由於長期待在災區的高山,冬天溫度驟降至零度,他的顏面神經從此失調。
「喔,一切都很突然,某天早上起床,覺得嘴巴和眼睛怪怪的,後來臉越來越糾結、吃飯時東西會掉出來、眼睛閉不起來一直流眼淚⋯⋯」他解釋:「現在狀態雖然好多了,還是必須用意志力去控制其它肌肉。」
聽起來,這個故事不像俗諺所說的「好心有好報」,但他並不在意。
不在意的,還有同時期和他一起參與災區工作的一對台灣宣教士夫妻,陳鴻和蘇琪。2012年,當工作告一段落,蘇琪回到台灣,才發現因長期投入重災區的心理輔導工作,她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常夢到災區情景、緊急危機事件、被追被跟蹤,還有揮之不去的自殺意念,持續治療2年4個月後,才恢復健康。
搬到四川7個月,遇上汶川大地震
2007年,成為宣教士的陳鴻夫妻,搭上飛往四川的班機時,還不清楚會在何處落腳。
「雖然已經為這一步準備了10年,當時,我們手上卻只有一組機構介紹的Email和電話號碼,完全不知道會有什麼等在前方。」第一天,他們站在飯店前,因銀行打烊付不出訂金,第二天,蘇琪錄取了一場心理諮商師的面試,第三天,就找到了落腳的房子,一切都充滿未知與意外。
得到PTSD也是意外,事實上,會碰到規模八的汶川大地震本就在預料之外。
「我記得很清楚,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們家住在15樓,剛走出電梯,突然天搖地動⋯⋯」陳鴻回憶:「晃了2分半鐘,卻覺得好像過了一輩子。」
那時,他們才搬去四川7個月,但曾和教會參與台灣921災後重建的他們,很快反應過來,3天後就跟著救災團隊到訪重災區,在一週內了解情況、運送物資、培訓心理諮商人員。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自唐山大地震以來最嚴重的地震,至少近7萬人喪生。震央雖然在汶川,但災情最嚴重的是附近地區。陳鴻夫妻訪視的重災區,近5千人遇難,是人數最多、堰塞湖也最多的地方,80%房屋倒塌,16個鄉鎮被夷為平地。當地居民告訴他們:「地震那一瞬間,大地裂成兩半,噴出一堆土石,掩埋整個村莊,地平面立刻高了100公尺⋯⋯」
中國政府親自帶他們進去最嚴重的其中一個災區,接著2個月,他們與志工團隊在瓦礫堆中建立帳篷學校,訓練從世界各地來的志工,一家一家探訪,投入災區心靈重建。

短短2分半內,失去一切
「有個家庭,原本是月收入近1萬人民幣(約新台幣5萬元)的小康家庭,地震將房子震垮了,一家人在廢棄的車底睡了一個月;大地就是床,汽車車底板就是棉被,下雨了就拿塑膠布擋雨⋯⋯短短2分半內,失去了一切。」
然而,最叫人寒心的還不是物質損失,而是人心炎涼:「一個10歲女孩,震後成了孤兒,本來有親戚來認她,大家都為她高興,沒想到,親戚領完補助款就走了。」許多人的財產僅剩隨身攜帶的手機,未來一片茫然,更多人因著見不到親友最後一面而徹底心碎。
到了8月,一切仍然百廢待舉,此時因著奧運,中國政府下令要帳篷中的災民回老家重建——但是,所謂的「老家」,都還一片荒涼,甚至流傳著瘟疫和狂犬病,「當地志工只好不顧危險,陪村民翻了5座山頭,回到堰塞湖積水剛退的家鄉,徒手蓋起了簡易房。」
基礎建設大致穩定後,2009年,政府開始請出志工團體,陳鴻夫妻則因著專業以及參與當地長期助學計畫的緣故,得以留下。他們隔週到災區探訪、鼓勵,並培育當地志工,有時當天來回成都與災區,開11小時的車,只為載一批又一批訓練有素的新志工進駐。
在災區裡,他們和災民一起忍受沒電的生活、不良的衛生條件、惱人的蚊蠅,以及不知何時會來的餘震,到第3年的時候,居民開始好奇:「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做?這是什麼力量?我們的親朋好友都不聞不問,為什麼你們現在還在這裡?」
靠人的愛,能愛多久?
「靠我們自己的愛,怎麼有辦法?」回想初到四川之時,陳鴻和蘇琪其實很不適應,「待了4個月,我們的四川話才聽說流暢,但更令我們困擾的,是與台灣的安逸溫良完全不同的社會氛圍。」
三不五時,陳鴻夫妻就會遇見巧取訛詐、貪小便宜的情況,令他們防不勝防,「其實有時候對方佔的便宜,也不過是多幾塊錢,但那種被欺負、被硬拗的感覺,就是讓人很不舒服。不知不覺,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陳鴻說,蘇琪懷孕時,有次兩人在等計程車,當一輛計程車緩緩駛來時,突然一人衝過來攔車,他不禁略微動怒:「當下我心想,這真的太誇張了,這裡有孕婦在等車,竟然還過來搶搭。」後來才知道,那人是想幫蘇琪攔車,只是以往的經驗讓兩人反射性以為對方不懷好意。「其實,這些人也有苦衷。文化大革命至今,社會仍然充滿猜忌,交際充滿戒心,因為下一個背叛你的,很可能就是身邊的人。人與人之間如此不信任,他們也很痛苦⋯⋯」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