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哲學有甚麼用?

哲學有甚麼用?
Photo Credit: Ann Wuyts,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時哲學似乎沒有用處,哲學學者的專著也跟一般人無甚關係。那麼,問題根源為何?大學還需要哲學系嗎?哲學又可以為我們帶來甚麼?本文嘗試提出分析。

信主得救,信佛得道,有無數人做見證,要全盤否定宗教的存在價值,很難說得通。那麼哲學呢,其艱澀難明,不食人間煙火,可謂眾所周知,它到底有甚麼用,又憑甚麼成為學術殿堂不可或缺的支柱呢?

如果哲學無法幫我們面對生命,政府為甚麼要撥款給哲學系?

在一篇叫〈對不起,哲學幫不到你〉的文章中,研究哲學的王偉雄教授這樣說:

哲學可以幫助你分析問題,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概念和不同的角度,讓你對自己的問題有新的和較全面的理解。恰當的分析和較全面的理解都可以幫助你避免錯誤的答案和不可行的方法,然而,對於個人生命中要面對的問題,哲學始終不能直接提供答案或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個講法還未道破哲學有哪些與別不同之處——或許王教授在別處詮釋過而只是我不知道——當中「哲學」二字,用「神學」、「社會學」、「心理學」或「人類學」來取代,亦無不可。富懷疑精神的人會問:哲學地處理問題,在解惑方面,究竟有何特色,有何過人之處?受過哲學訓練與否,分別何在?在應付人生的難題時,受過哲學訓練有何優勝(或不足)之處?如果沒有分別,為甚麼還要涉獵和鑽研哲學?

譬如說,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理論資源,幫學生深入分析和挑戰主流思想。哲學呢?受過訓練者,是否鑽牛角尖、在雞蛋裡挑骨頭的能力特別強?抑或拋書包唬人、玩文字遊戲而顯得高深莫測的本領特別高?(不少人對哲學系的師生有這類印象,而且不能說沒有事實根據。我這樣說,無意針對任何人,更不是要批評王教授。)

當然,讀哲學可以為興趣,不必計較實際利益,但不可不知,哲學的教育和推展有賴大學成全,哲學系設於大學之內,亦靠政府撥款支持。若哲學對社會的貢獻成疑,負責任的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撥款準則,務求善用公帑——例如把省下來的資助用於扶貧——大有理由削減哲學系的資源,甚至乾脆殺系。

如果要傳承文化,象棋系、橋牌系、創道系也可以?

有人會說,哲學是人類的重要文化資產,大學設哲學系,是為文明世界的知識傳承工作出力。這個講法不無道理,但說到文化傳承,下象棋、打橋牌和打麻雀等,同樣歷史悠久、高人輩出、具學術研究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玩意也能培養和鍛鍊人的思考力,而且寓學習於娛樂,學生的學習動機更高,效果更好。要善用公帑,幹麼不在大學內設麻雀、象棋或橋牌學院呢?

或許有人認為,大學教人下棋和打牌太不正經。那便開班傳授茶道、花道、劍道,用來取代哲學系吧。這些技藝,除了具觀賞性,較哲學吸引人,更蘊含大智慧。有慧根者隨時在學習過程中開竅、悟道,不似得大部分哲學文章那樣枯燥乏味,只為滿足學術遊戲的(出版)需要而寫,讀者寥寥可數。

只基於路徑依賴,繼續生產哲學系的畢業生,繼續源源不絕出版學術著作,道理何在?哲學界中人實有必要向公眾剖析一下,探討一下。

至少,不必花四年時間?

再說,就算哲學訓練對智力的開發有特殊貢獻,非其他學科可比,也不等於哲學系有存在之必要。哲學的知識大可濃縮,成為其他學系的必修或選修科。這樣做,可節省資源,並讓更多學生接受哲學的特別思考訓練,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現今社會,需要跨學科的多元智能,學習方式更活潑多變。訓練推理能力,不一定要讀數理或符號邏輯。參加讀書組、研究偵探小說,浸淫得久,自然融會貫通。培養創意或同理心,也用不著唸哲學——讀哲學書越多,越不諳世情,例子並不罕見。

所以,相信哲學系有存在必要的人,須向公眾解釋,用四年制的課程栽培一個人,勝過抽取當中精粹,獨立成科。換言之,要論證全面的哲學教育,在塑造一個人的知性和感性方面有何獨到之處,另外設法說服公眾,哲學系對社會對大學的意義和貢獻不容抹煞。

我們還是可以相信哲學的力量

王教授在文中又這樣說:

不少人期望哲學能解決人生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們相信哲學提供的是智慧 (「哲學」一詞的希臘文本義不就是「愛智慧」嗎?),而解決人生問題靠的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只是指知性上的了解,那麼我們在哲學裏是可以找到智慧的,但這樣的智慧並不能解決人生問題,因為「知」不一定能指導「行」,而解決人生問題非「行」不可。

這番話,指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空談理論而欠實踐的方法,即是所謂離地,正是不少人對哲學(及其他學院派知識) 的批評。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源於人們對哲學有甚高期許,以為它蘊含最深刻的道理,處理去到宗教層次的大問題。

這也難怪,無論東方或西方,皆不乏哲人,諸如老莊、釋迦牟尼或蘇格拉底,他們對人生的苦難俱有洞見,為世人指點迷津。他們算不算為人生問題找到答案呢?以王教授之見,似乎不算,因為他對「答案」有很嚴格的要求,要去到「藥」到「病」除的地步。這樣的話,沒有一門學問過得了關,很正常。只要將要求降低一點,不奢求哲學提供直接的答案,不奢求哲學對人生各種難題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我們還是可以相信哲學的力量。

適當調整要求,哲學仍然有用

人生的問題,當然不可能像測驗卷般有標準答案。理論付諸實踐不單靠自己,還要靠運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要求問題有準確無誤的答案,不考慮變數的影響力,不考慮一個「答案」所產生的釋疑效果有程度之分,哲學當然「無用」。但只要適當調整要求,哲學的用處可以重新得到確認。

搞清楚一些生老病死的意義,了解多一些政治和道德的性質,或探索不同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追溯人類無依無靠、貪得無厭和苦不堪言的根源——都是很有意義,亦應該是哲學人的工作。縱使無法找到終極的答案——這是宗教的專長——至少教人認識自身的慾望和限制,減少內心最深處的空虛、失落和迷惘。

不一定要遁跡山林或空門,超脫生死愛慾,才叫做藉哲學找到「答案」。使一般人的執念、苦惱和惶惑減少些,有動力再上路,迎接命運的播弄和挑戰,在生命完結前活得有意思一點,都是哲學可以發揮的效用,都稱得上幫到人。

倫理學被經濟金融排擠了?

柏拉圖有云︰「哲學是為死亡做準備」,斯多噶學派教人活得像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卡謬更直接:「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像哲學如此挖心挖肝地拷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