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謨專欄】被「少女漫畫」邊緣化的男性身體:《俺物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俺物語!!》從漫畫→動畫→真人電影,建立了一個有別於主流少女漫畫/文本的校園生態,呈現當代流行文化脈絡下,還沒正式進入性愛世界的青少年的慾望光譜。
閱讀「少女漫畫」是許多青春期少女的成長經歷。這類漫畫通常會有個「被慾望」的男子,身材比例非常誇張,腿長超過身高的二分之一,臉非常小,下巴尖如刺,整個人放進去就像一根人形竹竿,這樣身形的男子如果變成真人,可能會嚇死人;但是在漫畫世界裡,他們是主流中的主流,女孩子夢幻中的大怪物。
日本漫畫家河原和音的《俺物語!!》也被歸類在「少女漫畫」;但是男主角-被慾望的對象,卻是個完全不一樣的……怪物。《俺物語!!》的背景是很典型的中學校園,有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砂川誠纖細,高瘦,高顏值,頭髮很有型,典型的少女漫畫造型;另外一個男孩岡田猛男身高200公分體重120公斤,眉毛濃得誇張,絡腮鬍也是一大塊,髮型好像50年代的日本老片。整個人看起來巨大笨重,像個大猩猩一樣;但是身強體壯,體育很好,經常見義勇為。

這兩個15歲的少年除了體型不一樣,腦中想的、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身體」的差異,讓兩個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電影中的砂川瘦瘦高高,就像流行雜誌封面的美少年,「販賣」給主流品味的少女,於是他身邊永遠圍著崇拜者;岡田猛男的身體,卻過於「巨大」,髮型很土,講話的方式很「老氣」,讓人想到日本老片子中的三船敏郎。他說話的模式也是氣急敗,很有「戲劇性」。
這男孩展現了一種非常「風格化」的日本老式「風情」;完全悖離當代流行品味;而他的臉也不是典型的俊美少年,反而有點大叔樣,一種「老著放」的感覺。他的外型是一種被邊緣化的身體。
岡田猛男邊緣化的男性身體,自然無法受到女孩的歡迎;但是他卻有另一批崇拜著:學校裡面的身材瘦小的男孩,把岡田當作偶像,因為岡田身體雄偉又陽剛,就像海克力士,讓小男生崇拜不已;這群崇拜他的小男生,也屬於邊緣化的身體,他們或許太過瘦弱,或許個子不夠高大,或許他們都還沒開始發育;而岡田卻有著一副發育過度的男性體魄。
《俺物語!!》從漫畫→動畫→真人電影,建立了一個有別於主流少女漫畫/文本的校園生態,呈現當代流行文化脈絡下,還沒正式進入性愛世界的青少年的慾望光譜。

動漫中的岡田非常高大,嘴唇非常厚,面貌威武懾人;但是改編電影版的過程,製片並沒有尋找一個真正身高200公分體重120公斤且面貌「兇惡」的魁武男孩;卻讓一個身高也很高(186公分),體格也很棒的偶像演員鈴木亮平(32歲,小大叔),讓他增胖30公斤,去扮演這位大猩猩猛男。
演員為了角色增胖或減瘦之舉經常被讚美;但是「真正」邊緣化的身體,畢竟很難進入主流中心。《俺物語!!》儘管主題有顛覆性,還是很難真正另類。看電影的少女們還是會認同這隻大猩猩,但是她們真正在慾望的,可能是褪去土包子裝扮,減回原來勻稱身形的美男演員鈴木亮平。
不過說實在,看(主流)電影如果沒有明星,我們都會丟雞蛋的。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兩個男孩:美少年和大猩猩之間,似有似無地彷彿在搞「曖昧」。美少年砂川為了好個兒們岡田,一直不肯交女朋友;而岡田拼命把自己喜歡的女生推給砂川。這份男男之間的友誼,被刻畫地已經到達「超友誼」的境地。

電影中這份腐味疊越高,逼到最後只好加個彩蛋來釋放這份欲罷不能的「腐」。雖是雕蟲小技,也讓這文本多添了一分層次與趣味。前陣子娛樂新聞登了小帥哥劉子千赤裸上身的照片,露出了他圓滾滾,白泡泡,毛髮濃密的上身(就是他變胖了);照片一出,許多女性都覺得好噁心;但是男同志卻非常欣賞劉子千的「小熊」男孩味。《俺物語!!》的岡田猛男頗類似,雖然沒有女人緣;但是他的高大,勇猛,壯碩,落腮鬍,平頭…...絕對是同志頂級天菜啊!(而且他的名字叫做岡田「猛男」)。
身體,美感,性魅力,都是可以被商業或文化「炒作」的。小女孩脫離夢幻長大成人之後,或許就會喜愛岡田的穩重身形;可悲的是對於身體的無自信,總是演變成壓抑。《俺物語!!》的愛情故事從頭到尾,都是岡田猛男在壓抑自己,不敢告白;女生反而追他追得很努力。
這種愛情模式,幾乎不可能出現在西方電影中。西方人太「濫情」,喜歡誰不喜歡誰馬上不客氣講出來;簡單但是好無趣;亞洲感性畢竟比較「含蓄」。笑笑鬧鬧的《俺物語!!》,也呈現了這份東方特有的含蓄之美。
人的性魅力最終還是來自「自信」,但是我們的世界裡有太多「外表」的東西在壓抑「自信」,如同困惑的岡田猛男;如同他在動畫中感慨道:
心情啊!內心啊!靈魂啊,為什麼這些重要的東西,都無法被看到呢?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