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掃居家環境時不慎選清潔產品,當心傷人、傷己又傷地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家庭醫學科醫師建議,最好是選擇具有環保酵素的清潔產品,不但容易清潔污垢,而且還能維持健康又能顧及環保。
文:關嘉慶
天氣越來越熱了,居家環境若是髒亂積水,很容易造成蚊蟲孳生,病毒與細菌也會趁機入侵,導致各種疫病。至於想要輕鬆打掃居家環境,可得要慎選清潔產品,以免因為使用到強酸強鹼的清潔產品,而造成身體的傷害。
在清潔打掃居家環境時,該如何選擇清潔產品?家庭醫學科醫師楊淵琪建議,最好是選擇含天然酵素清潔產品,有人是以果皮與黑糖自行製作含酵素清潔劑,也有業者以木瓜或是鳳梨等萃取酵素製成清潔產品。
由於酵素都是單一性,廚房除油污即是以可分解脂肪的酵素為主,洗衣服則是以可分解蛋白質的酵素為主,清潔效果很好,而且不會危害環境,也不會傷害人體健康。
楊淵琪醫師表示,酵素清潔產品可以更有效的清除傳統清潔劑較難清除的頑垢,如小孩或寵物的尿液、糞便、女性經血,但要注意不能直接消滅細菌或病毒。
她補充,石化清潔劑都是強酸強鹼的清潔產品,對環境會有雙重傷害,其一是所分解殘留物流入下水道,會污染河川,進而毒害微生物,就連化糞池的細菌也都會因為無法分解,而污染水質與生態;其二則是會使得毒物累積於食物鏈導致大自然生態失衡。
此外,石化清潔劑對於人體的傷害也是雙重的,當皮膚接觸到強酸強鹼清潔劑,會讓皮膚受到刺激而出現化學性灼傷與腐蝕,也可能經由吸入毒性的有機揮發劑而導致全身性反應,如引起氣喘;甚至環境荷爾蒙經人體吸收後,會致使內分泌失調,進而影響健康和生育。
注意!功能越多,添加化學物質就越多
楊淵琪醫師解釋,石化清潔劑所含化學配方很多,包括界面活性劑、增強劑、螢光劑和染料等,其中有甲醛、酚類、過氧化烯、三氯沙與EDTA、鹽酸與氫氧化鈉等強酸強鹼成分,功能越多,所添加的化學物質就越多。
而這些具有環境荷爾蒙特性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生殖內分泌系統也會造成影響,可能干擾胎兒性別的表現,造成小兒發展注意力不集中和降低免疫力,男性精蟲減少,以及增加成人攝護腺癌、甲狀腺癌、乳癌與子宮內膜異位癌風險。
楊淵琪醫師強調,門診中,有不少民眾在清潔居家環境時,以為接觸到強酸強鹼清潔用品只需用水沖洗即可,甚至自行塗藥,但是二、三天之後,皮膚才開始出現嚴重病灶,因為在受傷初期是難以評估其嚴重性,得全副武裝,戴上口罩及手套,才不會有中毒之虞。因此選擇天然環保酵素清潔產品更形重要,才能輕鬆打掃又不傷身。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孫珞軒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