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勝過深淵的東西——記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台灣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5月,中國汶川大地震8週年,從災區回來的三個台灣人,一個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個從此顏面神經失調。然而,因著這這群台灣人,八八風災時,四川深山小學一個班上最窮的學生捐出存了許久、全身僅有的70元人民幣,而養雞維生、從未出過遠門的白髮爺爺賣掉半數的雞,湊了400元人民幣,全給了台灣⋯⋯
文:世界微光|照片提供:陳鴻、蘇琪、史詠
「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尼采
在走向世界需要的過程中,
並不會從此踏入一個與黑暗隔絕的烏托邦,
也不會永如那些閃閃發光的愛和善意,
一路美好、鮮花齊放。
2016年,中國汶川大地震8週年,我們抵達大廈林立的台北精華地段,走進信義區的國泰金融大樓,史詠出現在面前。
曾在四川災區長駐的他,2011年因工作告一段落返台,現在是任職於微軟的工程師,2016年初,整個社區工作圓滿結束,但他從未與四川斷了聯絡。
說要聊聊他在四川的故事,他大方打開手機,一張張描述照片背後的意義,「那時認識的國中生,現在幾乎都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了。」有人在微信群組上祝他生日快樂,有人向他報告考上北京大學研究所的消息,「有次回去拜訪重慶的學生,他的爸媽把床讓給我睡,還有一次大家全擠在一張床上,好像回到過往的時光。」他滑著手機,突然說:「等一下,我先回個他們訊息。」
如果不是先前聽說,不會看出眼前滑著手機的年輕男子表情有何異狀,更不會知道由於長期待在災區的高山,冬天溫度驟降至零度,他的顏面神經從此失調。
「喔,一切都很突然,某天早上起床,覺得嘴巴和眼睛怪怪的,後來臉越來越糾結、吃飯時東西會掉出來、眼睛閉不起來一直流眼淚⋯⋯」他解釋:「現在狀態雖然好多了,還是必須用意志力去控制其它肌肉。」
聽起來,這個故事不像俗諺所說的「好心有好報」,但他並不在意。
不在意的,還有同時期和他一起參與災區工作的一對台灣宣教士夫妻,陳鴻和蘇琪。2012年,當工作告一段落,蘇琪回到台灣,才發現因長期投入重災區的心理輔導工作,她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常夢到災區情景、緊急危機事件、被追被跟蹤,還有揮之不去的自殺意念,持續治療2年4個月後,才恢復健康。
搬到四川7個月,遇上汶川大地震
2007年,成為宣教士的陳鴻夫妻,搭上飛往四川的班機時,還不清楚會在何處落腳。
「雖然已經為這一步準備了10年,當時,我們手上卻只有一組機構介紹的Email和電話號碼,完全不知道會有什麼等在前方。」第一天,他們站在飯店前,因銀行打烊付不出訂金,第二天,蘇琪錄取了一場心理諮商師的面試,第三天,就找到了落腳的房子,一切都充滿未知與意外。
得到PTSD也是意外,事實上,會碰到規模八的汶川大地震本就在預料之外。
「我記得很清楚,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們家住在15樓,剛走出電梯,突然天搖地動⋯⋯」陳鴻回憶:「晃了2分半鐘,卻覺得好像過了一輩子。」
那時,他們才搬去四川7個月,但曾和教會參與台灣921災後重建的他們,很快反應過來,3天後就跟著救災團隊到訪重災區,在一週內了解情況、運送物資、培訓心理諮商人員。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自唐山大地震以來最嚴重的地震,至少近7萬人喪生。震央雖然在汶川,但災情最嚴重的是附近地區。陳鴻夫妻訪視的重災區,近5千人遇難,是人數最多、堰塞湖也最多的地方,80%房屋倒塌,16個鄉鎮被夷為平地。當地居民告訴他們:「地震那一瞬間,大地裂成兩半,噴出一堆土石,掩埋整個村莊,地平面立刻高了100公尺⋯⋯」
中國政府親自帶他們進去最嚴重的其中一個災區,接著2個月,他們與志工團隊在瓦礫堆中建立帳篷學校,訓練從世界各地來的志工,一家一家探訪,投入災區心靈重建。

短短2分半內,失去一切
「有個家庭,原本是月收入近1萬人民幣(約新台幣5萬元)的小康家庭,地震將房子震垮了,一家人在廢棄的車底睡了一個月;大地就是床,汽車車底板就是棉被,下雨了就拿塑膠布擋雨⋯⋯短短2分半內,失去了一切。」
然而,最叫人寒心的還不是物質損失,而是人心炎涼:「一個10歲女孩,震後成了孤兒,本來有親戚來認她,大家都為她高興,沒想到,親戚領完補助款就走了。」許多人的財產僅剩隨身攜帶的手機,未來一片茫然,更多人因著見不到親友最後一面而徹底心碎。
到了8月,一切仍然百廢待舉,此時因著奧運,中國政府下令要帳篷中的災民回老家重建——但是,所謂的「老家」,都還一片荒涼,甚至流傳著瘟疫和狂犬病,「當地志工只好不顧危險,陪村民翻了5座山頭,回到堰塞湖積水剛退的家鄉,徒手蓋起了簡易房。」
基礎建設大致穩定後,2009年,政府開始請出志工團體,陳鴻夫妻則因著專業以及參與當地長期助學計畫的緣故,得以留下。他們隔週到災區探訪、鼓勵,並培育當地志工,有時當天來回成都與災區,開11小時的車,只為載一批又一批訓練有素的新志工進駐。
在災區裡,他們和災民一起忍受沒電的生活、不良的衛生條件、惱人的蚊蠅,以及不知何時會來的餘震,到第3年的時候,居民開始好奇:「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做?這是什麼力量?我們的親朋好友都不聞不問,為什麼你們現在還在這裡?」
靠人的愛,能愛多久?
「靠我們自己的愛,怎麼有辦法?」回想初到四川之時,陳鴻和蘇琪其實很不適應,「待了4個月,我們的四川話才聽說流暢,但更令我們困擾的,是與台灣的安逸溫良完全不同的社會氛圍。」
三不五時,陳鴻夫妻就會遇見巧取訛詐、貪小便宜的情況,令他們防不勝防,「其實有時候對方佔的便宜,也不過是多幾塊錢,但那種被欺負、被硬拗的感覺,就是讓人很不舒服。不知不覺,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陳鴻說,蘇琪懷孕時,有次兩人在等計程車,當一輛計程車緩緩駛來時,突然一人衝過來攔車,他不禁略微動怒:「當下我心想,這真的太誇張了,這裡有孕婦在等車,竟然還過來搶搭。」後來才知道,那人是想幫蘇琪攔車,只是以往的經驗讓兩人反射性以為對方不懷好意。「其實,這些人也有苦衷。文化大革命至今,社會仍然充滿猜忌,交際充滿戒心,因為下一個背叛你的,很可能就是身邊的人。人與人之間如此不信任,他們也很痛苦⋯⋯」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