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豬隻受盡折磨、生菌數又高,溫體豬真的比較好嗎?

讓豬隻受盡折磨、生菌數又高,溫體豬真的比較好嗎?
Photo Credit: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活體拍賣是造成豬隻受虐的主要原因,溫體豬也易生細菌,民團呼籲民眾改變「溫體豬肉比冷藏肉好」的飲食習慣。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31日)公布活體拍賣豬隻調查,發現時間長又擁擠的輸送過程,造成每年有約6600到21000頭豬隻在運輸期間死亡,且拍賣過程中,還要不斷遭電擊、棒打和刺印,呼籲民眾改變「溫體豬肉比較好」的飲食習慣,也希望政府儘速建立「屠體評級交易」制度,讓豬隻「活體拍賣」現況走入歷史。

中央社報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年拍下活體毛諸在北中南數個毛豬交易市場與運送過程的實況影片,片中工作人員為了驅趕,採用電擊棒或是刺印驅趕,豬隻哀嚎聲音和拍賣場噪音交雜。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全國有23個毛豬交易市場,除金門採「活體議價(未經電腦系統交易)」、澎湖已採「屠體評級交易」之外,台灣本島21個市易市場都是「豬隻活體拍賣」,每年約交易700萬頭,超過6成以上豬隻需要被送到外地,但包含從養豬場運輸數小時到拍賣場,以及在拍賣場上驅趕交易的作業,都出現不人道作業。

蘋果報導,陳玉敏表示,豬要被運送前,為避免嘔吐,都會先被禁食,車程較長者,多半前一天晚上就要將豬送達,可能會有超過24小時都沒法進食。

此外,通常運豬車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冬天低溫寒冷、夏天酷熱,但多儘量塞滿,因為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擁擠的運途中,豬緊迫會咬欄杆,也可能中暑、骨折、嘔吐、打鬥等,甚至暴斃死亡;每年約有6600到2萬1000頭豬隻在運輸期間死亡,或因運輸造成在交易前死亡或緊急屠宰。

另外活體拍賣過程,工作成員常會用電擊棒驅趕,造成豬隻恐慌堆疊而遍體鱗傷,甚至造成受傷、骨折,休克或死亡,另為了標記,使用者常用「刺印」,將數十根至少長1公分金屬尖刺會毫無麻醉打入豬背,有的豬隻嚇到無法行走而被拖行,最嚴重休克死亡。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國人愛吃活體拍賣的豬肉,但不知這樣的運輸與拍賣機制下,豬肉本身產生的生菌數每立方公分百萬個以上,而優良業者信功自行屠宰的冷藏肉只有數個生菌數;而且受驚嚇的豬,肉會堆積乳酸,也影響豬肉品質。

她說,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都已用「屠體評級」,讓養豬場送屠宰時程縮短,以肉質優劣評等進行交易,優質肉價格才會好,可鼓勵養豬業者養出好的豬,對消費者、養豬業者、減少疫情散播及產業升級永續都好。

新頭殼報導,立委蔡培慧則表示,台灣應立即停止活體拍賣屠宰制度,因為在屠宰豬隻的運送過程中,無法完全做到滅菌的防疫管控,日後應建立合作社機制,在飼養豬隻、屠宰、運輸的過程中,以飼養場為基地,宰殺後冷藏,再提供給當地區域販售。

蔡培慧也提及,台灣有3成是白毛豬,7成是黑毛豬,只有標示產銷履歷是不夠的,還要建構產地標示制度,讓消費者一看就知道,自己買的肉品是從哪個產地而來,至於散裝的貢丸、肉丸,也要納入產地標示範圍。

對此,農委會表示,看了豬隻被電擊棒電暈後屠宰的過程,感覺很傷心,可見人道屠宰訓練運輸過程的「螺絲鬆了」,日後要加強運輸過程的人道訓練,把螺絲上緊。但是台灣目前約有1萬個肉攤,約有85%的民眾習慣到傳統市場買溫體豬,主要也是買到一種「人情味」,現階段無法立即停止活體拍賣現況,至於何時可建立「屠體評級交易」,還需要時間做小規模、區域性的試辦推動計畫。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