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對於伴侶關係的定義,其實是建立在「性」之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現代人應該要談性,而且應該要勇敢面對性,因為如果我們持續地以傳統價值觀去看待兩性關係,其實很大程度上反而會讓關係的基礎建構在性的需求。
幾年前認識一個教畫畫的老師,教到後來,她只要看到學生畫圖的用色、線條等等,就能相當準確地說出關於繪圖者的一些事情。當時我還是單身,覺得有趣,所以也想嘗試是否如她所說的神奇,並請她給我一些關於感情的意見。她拿出了色筆,要我在紙上隨意畫圓圈,並把圓圈塗滿。
畫完,她愣了一下才說,「妳的感情觀很特別,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我不知道說得準不準,但好像是對於性的觀念,跟其他人特別的不同。」
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在當時,我並沒有跟任何人特別談過這件事情。我點點頭,坦白地告訴她:「我要找對象時,性,是我最首要的考量。如果兩人之間的性生活不契合,則完全不需要考慮交往,只要當好朋友就好。」
她看我說得那麼直接了當,反而害羞了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地問:「是因為妳的性欲很強嗎?通常不是兩人之間的感覺才最重要?」
「不,我性欲並沒有特別強,也不是我特別看重性生活,而是因為這個社會對於伴侶關係的定義,其實是建立在性之上。我是為了要成為符合這個社會的價值觀的好女人,才會把性當作交往最重要的考量前提。」
很多人絕對無法同意我這個論點,因為「好女人」應該是不談性,也不重視性的,所以可能馬上就將我扣上「蕩婦」或其它更難聽的標籤,而她也同樣迷惑。於是我試著跟他解釋我的觀念和想法。
當我們與異性相處和交往時,如果完全不想要與對方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不論感情再好,通常就會停留在好朋友關係,也就是說,兩個人是否會進一步交往,肢體接觸是必要的因素和認定的標準。
同樣的,我們要怎麼判斷另外一半外遇?如果路上瞄其它女生,或是想念自己的前女友,算不算外遇?精神外遇,只要不說,不行動,不把喜歡和愛說出口,就算結婚了,我們還是可以自由的跟家人、姊妹淘、異性好友一起從事任何行為,討論任何話題。只要雙方謹守「安全的界線」,也就是絕對避免任何肢體的接觸。就不能算是出軌與不忠了。
換言之:性,是生命中唯一一件事情,被這個社會價值觀要求一定要跟伴侶從事的行為,也是用來界定關係是否「完整」的最重要指標。
或許在這個年代有很多人能接受一夜情,或是有性無愛的交易關係也是一直存在的。然而就像我說的,這樣的關係並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和期待,也不是長久的關係,所以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
當性被要求只能與伴侶從事,且性的欲望跟其它欲望是人生來具有的,如果要確保關係的穩定及可持續性,除了感情之外,兩人之間的性生活也必須同樣注重,畢竟性生活是無法由其他人取代的。兩人之間倘若性生活不協調且無法改善,那就代表只要關係還持續,要不就是必須壓抑自己的欲望;而一旦無法壓抑,最後的結果就會是出軌,出軌一定有人會傷害。我不喜歡傷害人,所以不得不就把性當作是否能交往的首要考量。
那晚我和她聊了許多關於性的話題,而她也從原本的不理解我的想法轉變為能夠認同。
許多男性是由性而愛,女性卻幾乎都是由愛而性。兩者的區別是,由性而愛在分手後並不會有太多的傷痛,恢復期也短;相反的,由愛而性,都愛上了,就算性生活不契合,要回頭也很難,只好雙方都在忍耐和彼此遷就,最後卻往往成為雙方出軌的主要理由。
這兩年來,我舉辦過多場兩性實驗室,每當在愛情市場學的活動中,很多男性都會在理想對象的條件中指出自己喜歡有女人味的女生。
我會請男性定義何謂女人味,有人說性感,有人說甜美,有人說清純,也有人會具體的描述髮型、聲音、身材,每個人對女人味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也有人會提到特定的職業,如護士、幼教老師、OL,但從來不會有人說:會煮飯、做家事的女性有女人味,或是能把小孩帶好的女性很有女人味。
當進一步問他們理由,他們認為,有女人味的女性和他們的性幻想對象類型,是否有很高程度的重疊時,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說,許多男性心中的女人味,其實是一種對於性渴求比較隱諱、優雅的說法。
對於絕大多數男性來說,不論本人是否有意識到,要讓男性被女性吸引,能夠產生「性的渴求」幾乎是最先決的條件。如果男性對於一個女性沒有性的慾望,不論對方條件再好,其實當朋友就足夠了,並不需要追求或交往。也就是說,性,對於男性來說,是交往的門檻,跨越了性的門檻,才會進一步思考個性、價值觀、或是其它的面向。
女性卻不是如此。女性在投入感情時,多半不會思考與性有關的問題,但是卻有很高的比例在交往後,因為性的困擾而分開。我聽過許多女性友人抱怨男伴需求太高,自己覺得疲憊和厭煩,但同樣也有女性抱怨次數太少。
相較於價值觀或個性特質需要長時間相處才能體會,性,其實很容易在交往前就能溝通和「磨合」,但因為我們社會的價值觀逃避談性,也不正視性在關係中的重要性,才會讓性在交往後成為問題。
過去也曾經嘗試在兩性實驗室之後安排深夜成人話題的時段,可以想像的,女性幾乎都不願意留下來談,而男性絕大多數卻很樂意討論,再次地顯示出女性普遍相當懼怕在公開場合討論關於性的話題,因為害怕被貼標籤,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及擔心引人遐想。
我認為現代人應該要談性,而且應該要勇敢面對性,因為如果我們持續以傳統價值觀去看待兩性關係,其實很大程度上反而會讓關係的基礎建構在性的需求。只有當我們能夠開放看待性的需求和性的互動,愛才能夠更純粹地成為關係中的主角。
最新發展:
Tags:
臺北創業幫 2023 Global Health Tech Connects Taipei 盛大開辦,看國內外新創如何利用科技打造未來的醫學健康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國際新創與北市府團隊激盪創意,建構未來大健康產業
今年度以醫療保健產業為主軸,在內科創新育成基地(t.Hub)舉辦「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論壇與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由比翼生醫創投、臺北醫學大學及臺北生技園區等企業合作夥伴,評選出來自新加坡、印度、立陶宛、捷克、美國等 6組國際傑出新創團隊,邀請來臺北參與發表會,並安排媒合會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與臺灣企業代表交流。
臺北市長蔣萬安出席下午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談到,過去他曾以律師的身分,在矽谷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深刻體會新創有資金募集、人才難覓、市場拓展、規模化及國際化等問題。因此,除了歡迎各國優秀新創團隊來到台北之外,他也致力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對創業家更友善的城市,增加國際人才留駐及產業合作機會。

AI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保健產業,國外新創這樣做
今年掀起的 AI 人工智慧熱潮,在 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也同樣成為主流,各家新創聚焦於利用 AI 人工智慧,提高醫療保健的品質,減少傳統醫病之間的落差。
國外團隊 Humanity 利用穿戴式裝置監測,將身心及老化狀況透過 AI 量化並即時顯示於 App ,讓使用者能更瞭解健康狀況,也能朝著更長壽健康的生活型態邁進;Maya MD 打造線上 AI 個人健康助理,根據過往的病史資料及 AI 人工智慧的判斷,協助病患評估健康狀況,即時得到必要的治療與協助。

同樣搭載 AI 人工智慧平台的 Firefly,則是協助家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能藉由科技的輔助,健全小孩的心理狀況,提早發現可能的心理疾病,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療與幫助。iFlow 則是以人類腦波資料與機器學習辨識 ADHD 患者健康狀況,藉此預測並控制各種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的潛在風險。立陶宛團隊 Ligence 將 AI 人工智慧導入醫學圖像分析,提升分析及檢測的速度及準確度。此外,Zima Sensor 從醫療產業中的冷鏈著手,以 IoT 結合可重複使用的包材,減少過程中所產生的耗損及廢棄物,使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朝著永續環境前進。


北市新創展現亮麗成果,持續深耕醫療保健領域
國外 6 組新創及臺北生技獎團隊也同樣展現不俗的成果,獲得 2023 年的臺北生技獎創新技術獎的錫安生技,以獨家的 IPROTON 質子標靶癌症治療系統,降低設備建置成本及合理化病患費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同樣榮獲創新技術獎的得主振磬科技 EpiSonica 以振磬標靶音波刀無創熱消融治療系統,提供患者精準、安全的熱消融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藉由半導體晶片幹細胞自動化技術,製造臨床等級的 IPCS-MSC (IMSC)治療產品,此成果獲得 2023 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的殊榮。未來也期待藉由臨床團隊與生醫產業聯手建立高效、自動化的生物晶片及檢測平台。

除了前述三家企業外,邦睿科技(Bonraybio)則選擇切入目前市場上稀少的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案,以其所發明的微型化高畫素顯微光學鏡頭,結合自行開發整合的軟硬體平台,再加上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多種模型讓AI深度學習運用在影像分析,準確產出檢測結果。由醫生創立的新創企業 Dent&Co 主打 No-Code, No-Download, 跨渠道的線上平台及服務,近期更是新增了聊天機器人 CRM 給醫療專業人員,讓看診前後的體驗更加多元且便利。
最後,目前進駐於 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的伍碩科技 5voxel ,致力於提供 3D 影像技術解決方案,像是 3D 相機設計、校正(包含結構光、雙目、TOF)、手勢辨識、人流偵測等 3D 相機應用軟體開發、3D AIoT 方案。旗下產品包含 VoxelGesture(終端 3D 手勢辨識裝置)、VoxelCount(終端 3D 人形感測並計數裝置)、3D 人臉辨識,應用的場景也十分廣泛,從醫療照護到 VR 應用都可見其蹤影,特別是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仍然是個成長中的市場,除了手機的臉部辨識外,自動駕駛、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都有機會受惠,國內許多半導體大廠皆對此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伍碩科技 5voxel 日前也成為國際半導體廠商首家 AI 合作開發客戶。

從今年度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可看出,國際的創業團隊展現了他們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國內的新創企業也同樣具備厚實的技術、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極具發展性的未來。隨著世界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意識更加成熟的情況下,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作為產業創新領頭羊的新創亦是如此。透過臺北創業幫平台和北市府的全力支持,在將這些創新服務引進臺北的同時,也期望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團隊,共同充實臺北的新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