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要「挺貪腐」?一場大馬地方選舉所突顯的資訊與社會落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一味只想以城市人「進步」的知識,去「教育」內陸「落後」的原住民,讓他們「覺醒」,抱著這樣的心態其實對政治和社會改革,將不會呈現顯著成效。
文:廖珮雯(曾任職東方日報新山辦事處記者。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和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拍攝柔南原住民和邊佳蘭抗爭紀錄片。原本只想當個小學院的小講師,後來成為走入社會的記者,現期許當個行動派學者。)
「我不要政府給我任何東西,我只希望政府不要拿走我們的土地。」
一名砂拉越原住民坐在從內陸村落Long Laput開往美里的四輪驅動車上,這麼說到。她剛剛從美里特地回到家鄉投票,一投完票就坐車離開,長途跋涉又顛簸地回到謀生地美里。
我在砂拉越州選投票日前兩天抵達屬巴南地區的Long Laput,晚上有機會參與村民等待該區候選人羅藍恩甘(Roland Engan)到達致詞的場面。由於當晚下起大雨,山路泥濘難行,羅藍一直未能及時抵達。
大約於晚上9時許,村民便聚集於一長屋前空地。耐心等待當兒,在傳統樂器的奏樂下,他們紛紛走到前台,跳起舞來。老婆婆們跳著婉約溫柔的舞步,模仿花朵微張搖拽的姿態,輕柔擺動身軀;男士們則穿起傳統服裝和頭飾,像勇士,又彷如老鷹獵物一般,充滿力量地揮舞長矛、盾牌、跳躍、轉身、吶喊、歡呼。
一靜一動的舞蹈,表現了原住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敬,與大自然、動植物為伍的生活型態。人類不是掠奪森林自然資源的萬惡之源,而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求生者。

老婦隨興唱起歌來
之後,一名年老原住民婦女拿著麥克風,用他們的語言隨興地唱起歌來,周圍村民彷彿回答似地和歌。歌詞是臨時發想,群眾和歌也隨興呼應,但卻聽起來和諧歡樂。候選人羅藍終於抵達,村民有秩序地在走道旁列隊,一一伸手與羅藍握手,沒有爭先恐後,個個面帶笑容,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砂拉越州選成績幾天後揭曉,阿德南團隊幾乎橫掃所有州議席,82個州席就佔了72席。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在新首長效應下以大勝之姿繼續執政,渴望改革的西馬民眾無疑頗為失望,對砂拉越這個在大選中有造王者之稱的州屬,廣大人民依然繼續選擇國陣的執政集團,感到不解、疑惑,甚至認為砂州人民愚昧、落後、無知等,負面看法叢生。
我嘗試從傳播方式來理解。原住民的傳播方式和生活型態,其實塑造了他們認知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和視角。砂州內陸村民大部分仰賴候選人的演說、致詞,來獲取資訊和知識。口傳,仍是村民互相傳播訊息的廣泛方式。
傳播科技不斷革新
而城市地區,印刷技術已遍及各個階層,閱讀報紙、傳單、書本等已像日常生活般普遍,沒有人回思傳播科技對人們閱讀習慣的影響。甚至,目前城市人使用平板和手機,來獲取網路資訊,科技發達再一次把傳播科技帶至高峰,印刷科技已是傳統技術、昨日黃花。
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涵蓋印刷技術、網路技術的一再革新,載體從實體紙本演化至電腦、平板、手機,訊息除了語言,還有文字、聲音、影像、三者結合。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詳細剖析印刷技術如何造就人們線性閱讀的習慣,而線性閱讀改變了人們以理性邏輯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在這整百年的演化當中,因傳播科技而改變的傳播方式,其實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思維。
砂州內陸地區的原住民,仍然使用口傳的傳播方式,科技革新對他們的傳統生活型態沒有太劇烈的影響。這主要歸因於山區交通不便利和原住民經濟結構的落後。在交通不發達,道路開發不便下,印刷技術的紙本仍停留在大城市和小城鎮,最發達的平板和手機更是村民的經濟能力無法負擔的。

城市人與文本聯繫
在文本閱讀上,城市人已習慣與文本發生直接關係,個人對文本的主動詮釋、資訊的分散傳播,都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展現。個人通過閱讀、觀看網路的海量資訊,易如反掌。若要集中掌控資訊的擴散和內容,較不易在城市區,或不易在個體掌控資訊的社會中進行。個人對政治體制、社會結構、經濟文化概況等,都能通過發散的資訊,獲取片面至全面的訊息,甚至藉由本身的教育背景來理解、消化、自我詮釋資訊。
相反地,原住民在口傳文化中,多以口傳中心為知識和資訊的權威,掌握知識者即是具有權力者,是擁有知識且掌握傳播權力的核心。這形成依附於知識中心的文化,而非資訊發散的形式。原住民的生活仍以長屋為中心,部落的生活型態也使他們較相信權力中心的權威,主張集體主義的思想。
此外,原住民村落基本上以一長屋輔以一教堂為結構,有神父在教堂傳授聖經教誨,學習「正確」價值觀,以口傳為主。村民崇尚神職人員為知識和傳播的核心,間接助長他們面向權威的思維。
長屋屋長權力核心
長屋屋長也是權力核心的重要角色。他在長屋乃至村中,都代表行政權力的中心,也是掌握行政知識和傳播訊息的中心。屋長角色在原住民部落文化佔據重要地位。村民對屋長非常崇敬,也相信其權威。
然而,原本由全村民集體討論並選出屋長的原住民文化,在國陣的統治下改變,由上至下委任天猛公、村長、屋長等重要行政職位,使國陣通過行政結構,輔以原住民崇敬權威的心理,牢牢控制村落原住民。
州選成績出爐後,大部分人談到砂州的金錢政治。誠然,金錢政治對選舉成績有一定影響,住在內陸的選民因為經濟結構的因素,會為了一些小利益送出選票。在內陸生存環境艱困下,我們可以理解金錢政治的影響力。

原住民的集體恐懼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