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拜訪越南,千萬別錯過這10道胡志明市街頭小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南街頭也幾乎隨處可見Ốc字樣的小攤販,賣的就是螺貝類料理,烹調方式多樣,蒸、炒、煮、烤都有。
文:越南・胡志明市的日常生活觀察
居住在胡志明市的時日漸長,總是有機會吃到街頭小吃。
在《Top 10 Saigon Street Food You Should Not Miss》(胡志明市前10道你不可錯過的街頭小吃)這篇報導裡所介紹的,我已經嘗過8道。曾經到胡志明市旅遊,或者居住在這裡的人,快來看看你吃過幾道!
*以下名稱排列方式:中文-英文-越文
1. 烤肉飯-Broken Rice-Com tam
比起台灣人,越南人更愛吃烤的料理,許多小吃店都有賣烤肉飯,或者是一些燒烤類的食物。
燒烤小吃店非常好認,店門外會有一個小小的爐子,直接「露天」料理燒烤的食材,濃濃的煙燻得路人身上都有了燒烤的味道。主角是大片烤肉、白飯,與台式烤肉飯口味偏甜的醬料不同,越式烤肉飯甘甜中帶鹹,肉質較乾,樸實又美味,價格便宜、份量十足。
走在路上,若經過一邊哼歌一邊快樂地烤肉的越南人時,別忘了走進去嚐嚐看越式烤肉飯!

2. 粿條-Kuy teav(柬文), Hủ tiếu(越文)
Kuy teav也好、Hủ tiếu也好,其實都在講同一種東西──粿條,稻米製、細長如麵。潮州人和閩南人的傳統食物中都有粿條,而越南的種族、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至今還有約1%左右的華人人口(廣東人、潮州人占大多數)。由粿條衍生出多樣化的平民美食,是相當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
Hủ tiếu在越南的街頭相當常見,有湯、乾兩種版本,配料除了豐富的蔬菜,還會有豬肝、豬肉片與絞肉,一碗吃起來相當均衡。因為愛喝湯,我比較喜歡湯的版本,而報導中沙嗲的版本,還沒嘗試過,看起來超美味!下次去胡志明市5郡找找。
3. 越式三明治-Vietnamese Sandwich-Bánh mì
越式三明治好吃到讓人銷魂,特色就是短短的法國麵包,塗上調味肉泥、夾入蔬菜或者蛋、豬肉等,有相當多不同的種類,不變的就是「美味」這兩個字。有同事超瘋越式三明治,每次看到路邊攤、還算衛生的小店面,必買。
除了夾入配料的吃法,另外也有沾醬的吃法,例如法國麵包沾越式咖哩、或下面將介紹的Phá lấu吃,也超美味的!

4. 蘿蔔糕煎蛋-Fried rice flour cakes-Bột chiên
剛來越南時,除了鴨仔蛋以外,讓我第二震驚的是,竟然有在賣蘿蔔糕煎蛋?!
原本只在台灣早餐店吃過蘿蔔糕炒蛋,沒想到來越南還有蘿蔔糕煎蛋,實在覺得自己很幸福。蘿蔔糕切成長條狀,事先煎熟。客人點餐時,老闆熟練地在鐵板上打兩顆蛋,鋪上滿滿的蘿蔔糕,撒上蔥花,煎到蛋熟為止。淋上大量不會很鹹,甚至很甘甜的越南醬油,就可以大快朵頤囉!

5. 米紙沙拉-Mixed rice paper-Bánh tráng trộn
其實個人沒有很喜歡米紙的口感,像在吃黏黏的紙張。不過由米紙發展出的料理、零嘴相當多樣化,仍是會推薦大家試試如此有越南特色的小吃。
沙拉內的米紙呈長條狀,遇到液體就會黏黏的特性,很好吸收沙拉醬汁,配上蔬菜其實味道相當不錯。
越南幹部們也曾經讓我吃過塗上調味料的米紙,擠上檸檬,鹹中帶酸,還附上一顆小鳥蛋,一口接一口,有點停不下來呢。
6. 青木瓜沙拉-Papaya salad-Gỏi đu đủ
曾經在台灣嘗試過泰式的青木瓜沙拉,但還沒嘗試過越式版本的青木瓜沙拉。
依據報導中的描述,青木瓜沙拉內會加入主角:青木瓜,還有肉乾、炸過的米餅、烤過的花生,還會加入越式料理的靈魂──九層塔和特製甜辣醬。
想嘗試看看的人,報導內還貼心附上餐廳位置:Le Van Tam Park on Hai Ba Trung Street。

7. 越式春捲-Pork and shrimp rolls-Gỏi cuốn
這也是許多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會深深愛上的小吃。平舖的米紙,疊上蔬菜,加入米線,蝦子和豬肉在外層,接著包覆起來。透過半透明的米紙,還是看的到蝦子或豬肉,供客人選擇口味。沾微辣的魚露醬一起食用,生菜香加上鹹甜的魚露,是很新奇的感受。
因為不喜歡米紙的口感,因此吃過越式春捲的次數較少。不過我倒是相當喜愛包覆在米紙內的食材,還真是矛盾。
8. 越式滷豬肉或牛肉-Vietnamese Stew-Phá lấu
越式的許多料理都是鹹鹹酸酸,像是越式滷豬肉或牛肉。我曾吃過的Phá lấu,當中除了滷的軟嫩的肉類,還加入了大量的番茄,其實有點類似台灣的番茄牛肉,只是湯汁的味道不太一樣。
用banh mi沾著湯汁吃,相當刺激食慾,如果有碗白飯來配,那就更棒了。
9. 甜湯-Sweet soup-Chè
越南的甜品口味,對台灣人來說都偏甜;這是個很愛吃甜食的國家,加上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甜湯在這裡也是相當有人氣。
不過目前只嚐過越南豆花,幾乎跟台灣的豆花相同,只是甜度破表。甜湯不曉得是否也差不多?下次看到Chè字樣的路邊小販,再停下來嚐嚐。
10. 螺貝類-Snails-Ốc
越南街頭也幾乎隨處可見Ốc字樣的小攤販,賣的就是螺貝類料理,烹調方式多樣,蒸、炒、煮、烤都有。
Ốc雖然翻譯為snails,但就是螺貝類的統稱,例如:風螺、蛤蠣,都算是越文-Ốc的範疇內。某次烤肉餐聚時,還有吃到外表毛毛的貝類,烤熟後放上蔥油,相當特別美味。
但是吃路邊美食時,切記看一下店面的衛生程度。另外,在越南盡量不要食用未烹煮過的肉類、海鮮,根據WHO統計,去年在越南就有5000件左右食物中毒的案例,大家要小心。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參考報導:
- 《Top 10 Saigon Street Food You Should Not Miss》
- 《5,000 had food poisoning in Vietnam last year: WHO》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曾傑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