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真正的貴族,也許難免要獨醒

真正的貴族,也許難免要獨醒
Photo Credit: SEBASTIAN KAHNERT / EPA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只著眼於別人怎樣看待你,崇尚世俗的「高貴」或「優異」,便可能淪為唐詰訶德式的追求,徒勞無功而荒謬可笑。

「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看法,是晚近才出現的,最著名的表達,當然是《美國獨立宣言》裏的那句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在18世紀以前,大部份人都相信人天生就不平等,屬於不同的階層或級別,持這個看法的包括哲學家——例如亞里士多德便認為有些人是天生的奴隸。

各人並不一樣,人生才有趣味

然而,就算現在的人大多接受「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所指的也只限於道德地位(moral status)和基本人權,而不是指所有方面——無可否認,人天生就在智力、才能、樣貌、性格傾向等有大大小小的分別 ,而這些分別對人生都可以有重要的影響。人人生而平等,但我們的人生卻不都一樣。

我們不只是承認這些分別是事實,我們其實並不想所有人在智力、才能、樣貌、性格傾向等都一模一樣,因為人生的趣味和姿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在這些方面的各種分別。有分別才可以比較,才須要選擇,才會相親或相拒、合作或競爭,才有可能迸出火花或各自精彩。

此外,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優勝過別人,即使不是優勝過所有人,也至少要優勝過某些人。這種「優於別人」的追求,可以說是追求一種不平等(留意:「不平等」和「不公平」不是同一回事)。

接受人人平等,卻更追求不平等?

有趣的是,這裏有一個弔詭的現象:在大家都接受「人人生而平等」的今天,追求「優於別人」——追求這種不平等——反而比千百年前激烈和熱切得多。為甚麼會這樣呢?

這不是因為從前的人不渴望「優於別人」,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貴賤優劣不由得自己,是天生的,人力所能改變的極其有限:生於貴族或名門的人,就是高貴的、優質的;生於尋常百姓家的人,即使不是低賤,極其量不過是平凡。既然是後天難以改變,不如認命,在心理上妥協了,反而好受。

現代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比從前大得多了,童年窮苦的人,長大後可以成為巨富,由賤變成貴。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麼戲劇化的轉變,但和父母所屬社會階層比較而「更上層樓」的人,卻比比皆是。

現代社會流動更常見

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優勝過別人,這是人之常情,配合上社會階層流動性所提供的機會,追求「優於別人」之心自然會被鼓動,於是現代社會便出現了一方面接受「人人生而平等」、另一方面卻熱切追求優劣不平等的這個現象 。

貴賤或優劣之別,需要一定的穩定性,才可以滿足人心。從前的社會階層少有變動,貴賤或優劣之別相當穩定。至於現代社會階層,雖然尚算穩定,卻輕易容許突變,所以有所謂暴發戶,亦有一夜破產或身敗名裂的情況,貴賤或優劣的穩定性不及從前。

不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貴賤或優劣之別的判斷標準主要都是外在的條件,由別人怎樣看待你來決定,而不是取決於人的內在質素。

怎樣才是真正的貴族?

如果只著眼於別人怎樣看待你,崇尚世俗的「高貴」或「優異」,便可能淪為唐詰訶德式的追求,徒勞無功而荒謬可笑。

孟子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孟子•告子上》) 他形容的,可說是「精神上的貴族」,高貴於內心,有高尚的情操,不必倚仗別人的評價。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真正地優於別人。

無奈的是,世上有這個了解的人並不多,追名逐利的人也難以點醒。因此,最後也許還是唐吉訶德說得對,對於可笑的事:「還是不指出來好了,因為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有智慧明白事理。」(塞萬提斯《唐吉訶德》第二十章)真正的貴族,難免要獨醒了。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Discovery》2016年6月號。)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魚之樂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