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國陌生人來一場small talk的十個秘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small talk就像旅途中的天然辛香料,不是恰到好處的提味,就是下重了手歪了一餐。
small talk:意指常在旅途等短暫相遇的過程中發生,萍水相逢般的閒聊
我第一次聽到small talk的時候,正坐在伊斯坦堡阿塔圖克機場的候機處,準備與剛會合的旅伴A一起飛往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A說,他練習了很久,才終於能掌握一點點用英文和外國人在電梯中small talk的技巧,「最多只能講30秒。」這種短暫的閒聊非常微妙,對話的兩人常常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任何一方說得太多就成了累贅,太少又顯得尷尬難熬。它有點像旅途中的天然辛香料,不是恰到好處的提味,就是下重了手歪了一餐。
和生活圈中的朋友相比,我並不是出國經驗特別豐富的人,25歲以前只去過日本、韓國和中國上海,去年6月第一次離開亞洲的旅行選了不知該算歐亞哪一洲的土耳其,逆時針環繞土國半圈之後,經過銀行關門中的雅典,最後在真的很貴的聖多里尼結束了脫亞入歐的這一回合。
這趟土希之旅為期16天,是我工作中的gap weeks(讚嘆老闆),其中有9天是我一個人走,這9天的多數時候我只能自言自語,也因此有了很多空隙能讓small talk發生。不過,若要我具體說說small talk有什麼訣竅,卻不是件簡單的事,只能分享幾種閒聊的回憶,從中標示出一些tips,看看能否湊合當作參考。
旅行中的小逃亡,博物館外的英國大叔
地點:安塔利亞(Antalya, Turkey )
安塔利亞是地中海沿岸的度假城市,歐洲人(據說特別是德國人)非常喜愛來這裡曬太陽。那一天我坐著輕軌穿過舊城區,在安塔利亞博物館對面下了車,迎面而來就是一片誘人的海景。我頂著大風走向觀海平台,正在放空的時候,隔壁一位戴著墨鏡的大叔對著我搭話了。
來了!small talk第一戰。(以下將英文對話翻成中文呈現)
大叔:「這海很漂亮吧?」
我:「對啊,天氣超好的!」
- small talk入門一:談論天氣總不會出錯
大叔:「你好啊,我是Phill!」
我:「嗨,我是Chi,我來自台灣,你從哪裡來的?」
- small talk入門二:where,就是要問你從哪裡來
大叔:「我是從英國*%#$@郡來的!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新聞,台灣好像發生了很嚴重的事情?一個遊樂園爆炸了,真是太恐怖了。」
我:「(前一晚剛好發生了八仙塵爆)對啊,我看到影片也覺得很恐怖,不過應該是控制住了。你來這裡度假嗎?」
- small talk入門三:why,你為什麼來這裡
大叔:「我打算在這裡住一陣子,早上才剛剛看完房子。那個房屋仲介介紹的房子都不怎麼樣,害我下午還要繼續看。天阿,我好想趕快躺到海邊。」
我:「你怎麼會想來這裡住?」
- small talk入門四:找個你有興趣的點繼續接話
大叔:「我是來植牙的!安塔利亞除了適合度假以外,植牙技術也很不錯,又比英國便宜很多。我的爛牙已經拖了一陣子了,聽說牙齒不好會影響心臟(細菌會透過血液循環導致感染),所以我就來了。」
我:「對!我也聽說牙齒會影響心臟。你一個人看房子嗎?」
大叔:「其實我還有個旅伴,但是他太臭了,就算每天洗澡都還是很臭,我懷疑是他只有一件T-Shirt的關係。其實他是個好人啦,但我實在沒辦法一直跟他待在一起,所以我才從旅館逃出來。你等下有什麼計畫嗎?」
我:「我打算去參觀博物館~」
- small talk入門五:不需要一直提問,把問題留給對方提出也可以
大叔:「哪裡有博物館?(我指向後面,但大叔明顯沒有興趣)哦!不過這下面就有個很棒的海灘,你不去曬曬太陽嗎?」
我:「我不知道這裡有海灘!進去需要錢嗎?從哪裡下去?」
大叔:「那邊的馬路往下走到底就是了。不用錢哦!去海灘就是來這裡的目的啊。」
我:「太棒了,我會去試試看的。」
- small talk入門六:對話到現在差不多五分鐘過去,隱約感覺得到差不多該結束了,這時候也不必再多想,順其自然~
大叔:「你的英文很好耶,笑容也很棒!這是我的e-mail,有機會來*%#$@郡找我吧!」
我:「好哦,掰掰!」
應該不難看出來,Phill大叔是想逃離發臭的旅伴跟窒息的看房行程,才會與我相遇。其實自助行的次數多了,我常常會覺得旅行並不等於休息(除非你就是準備要度假),有時候為了五感全開觀察異地或處理路上瑣事,反而比上班耗費更多體力與精力。Phill大叔就是這樣的例子吧!
老實說,過程中當Phill問我「你等下有什麼計畫?」時,閉俗的我瞬間腎上腺素飆高,在腦中閃過一千種可能,擔心他會不會想邀我當他接下來的旅伴,但事實證明,這個大叔只是想要找個陌生人聊聊,喘口在熟人面前無法喘的氣而已。不過這也突顯了small talk的其中一個魅力啊,那就是——低脂(?)零負擔。

旅行中也要傲嬌,聖多里尼一日行的美國老爹
地點:聖多里尼(Santorini, Greece)
會去聖多里尼的人大部分都是去度假的,在沙灘上曬成粉紅豬、吃一頓至少30歐的海鮮大餐,然後在Oia面海的民宿等日落,一天就差不多結束了。我當然也有好好地在紅沙灘和黑沙灘享受了一兩個下午,但會選擇獨自旅行的人往往也閒不下來,於是我在旅館老闆的介紹之下報名了一日環島,內容包含參觀阿克羅蒂里古城、年輕人快速流失的老舊村莊與酒莊品酒等。
聖多里尼是著名的葡萄產地,當地人會將葡萄藤編成籃子,讓葡萄懸在籃子的內部保持濕潤。看過這神奇的農法之後,遊覽車在一座酒莊前的廣場停下,下了車的遊客們隨意坐在能看見大海的幾張圓桌上。參加這一日遊的多是散客,有日本情侶、美國家庭、歐洲朋友團等等,與我同桌而坐的是一對看起來有點尷尬的美國父女。
「爸,你現在有開心一點了嗎?」偷聽他們的對話,大概是女兒帶著爸爸出來散散心,但是爸爸很少開口說話,只用點頭或搖頭來示意。三小杯葡萄酒下肚之後,女兒去了廁所,留下我跟戴著墨鏡、目測約60歲的爸爸獨坐一處。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