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事件後,你想讓老大哥名正言順「客製化」您的美好生活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1日下午台灣發生一起前所未見的捷運殺人事件。這種見人就砍、砍後不閃的作為,令人難以置信,事後迅速於大眾心中散播恐懼,如此陰暗又令人做噁的行徑,著實玷污台灣這塊淨土。
在預料中的是,這起隨機殺人事件,島內團體各取所需,催死聯盟立即鼓勵將嫌犯速審速決,希望能夠在下個月內將鄭捷綁在電椅上。學運人士與年代電視台則將問題歸咎於茸兒近來所羅織的悲慘世界。而泛藍政客,則大力鼓吹反恐與監控法案,且毫不吝嗇的將鄭捷與太陽花連結在一起。
但反思後發現,這就是製造恐怖事件的目的。人通常會被突如其來的恐懼給挾持住,無法立即判斷各選項的後果。但最要命的是,當面臨不確定因素時,最牢靠的就是冷靜思考,而非盲目的瞎解決問題。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的911事件。事過12年,陸續發現當初9成的防範措施,不是被政府找藉口讓權力更集中化,就是找一堆代罪羔羊,同時間於兩國展開反恐戰爭。
更寡廉鮮恥的在古巴建構一個專門折磨人的「現代古拉格」關達那摩監獄,一直到如今還在刑求從第三世界收集來的無辜百姓。
台灣也差不多,就在江子翠事件發生不久後,媒體名嘴隨即大肆宣傳死刑的必要性。彷彿對一個冷血的人而言,死亡會有任何嚇阻意義似的。此外,大量限縮人民自由的監控設備,又趁機介紹到民眾的視線內。
讓我感到最憂慮的是,媒體開始鑽研鄭捷的過往,將所有事蹟攤在放大鏡下分析,甚至網友找到畢業紀念冊內一頁「我沒有放火燒我家」的章節,而開始倒果為因的為這次殺人案鋪路。
但這句話可以解釋多年後的殺人動機嗎?我認為非常淺薄。但我可以想像政客希望藉由這類蛛絲馬跡的犯罪線索,無限上綱的建構一個更集權的系統,限縮百姓自由。是什麼樣的系統呢?我突然想到電影《關鍵報告》內的『犯罪防制機制』(Pre-crime Unit)。
也就是說,以後政府可利用民眾臉書中的言論、相片、行蹤、與購物行為,再結合公共場所內的臉部辨識系統,預測每個人的『犯罪性』,進而事先逮捕人。
這像不像小布希當年找藉口打伊拉克的爛理由,當時還取了一個「防禦性戰爭」(preventive strike)的美名,最後造成這個中東國家因不存在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導致國家仍陷在內戰中。
台灣好像也有同樣稱作「防禦性逮捕」的法案正醞釀中,一旦政府發現社運人士想癱瘓捷運,就可事先逮捕人;當然,我不贊同許多學運人士近來的作為,但因此而因噎廢食,裝上一組類似小說《1984》的老大哥設備,後果就是人權的大量剝奪,這是很可怕的境界。
更恐怖的是,搞一個「犯罪防制機制」,會有什麼後果呢?我想擁有這套系統的實驗室中,一定搭配著龐大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可計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思考邏輯、甚至生活規劃。
如果政府根據這些運算結果,替每個人安排「專屬的世界」那會如何?老大哥可隨意客製化您的「楚門世界」,只要統治階級藉著超級電腦,運算出個人的習慣參數,老大哥就能在任何人的Google或臉書網頁中,安排特屬的「客製化世界」,讓你分不清真實世界的虛實。
比方說為了馴服激進份子,背後的黑手是否可安排一套Google介面,讓你的世界呈現「既安全又激進」的消費環境,每當你以為在替社會打倒腐敗政權時,其實僅是在替某利益派系效勞而已。
而真正會威脅權位的資訊,會偷偷的從虛擬世界中抽走?甚至讓你的反抗毫無意義。畢竟,有誰真知道臉書動態消息的運算公式是啥?或是Google如何幫使用者挑新聞。甚至每個人的讚數、連結、與粉絲數,會不會突然因某種特別因素,而增加或消失?
如果我再將同樣的數位參數,放大到城市,或國家層級,你想統治階級會調配出怎樣的數位世界?會規劃怎樣的城市設計?如果某「麻煩製造者」的行為真威脅到權力核心,是否可藉由遠端控制系統,讓汽車突然撞樹?或測血糖的Google眼鏡,突然癱瘓視神經?
此外,如果我將原本大家都需要的文章連結,突然運算成乏人問津的讚數與分享數,這是否會讓有革命思想的人感到退縮,或邊緣化?而擁有垃圾意見的領袖,因可製造「安全革命」,甚至刺激經濟發展,反而會莫名的從第三世界國家中,增加大量粉絲數?
注意喔,我用的是「統治階級」,而非主權政府,因為細觀社會權力結構,通常真正擁有實權的人,不見得是公部門;畢竟,政客需要4年換一次新血,而企業CEO是可任職一輩子的。
回到鄭捷的現象,請問這是常態嗎?不是,在捷運18年的歷史中才發生過一次。在捷運外則更少見。但目前各類大眾運輸空間已遍佈警察站崗,監視器也呈指數型成長,甚至有消息將推行悠遊卡實名制。如果不仔細看,還真會以為來到昆明車站,難道這是你我想見到的台灣嗎?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王大師論壇

Photo Credit: David Blackwell. CC BY ND 2.0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