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捷事件後,你想讓老大哥名正言順「客製化」您的美好生活嗎?

北捷事件後,你想讓老大哥名正言順「客製化」您的美好生活嗎?
Photo Credit: David Blackwell.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1日下午台灣發生一起前所未見的捷運殺人事件。這種見人就砍、砍後不閃的作為,令人難以置信,事後迅速於大眾心中散播恐懼,如此陰暗又令人做噁的行徑,著實玷污台灣這塊淨土。

在預料中的是,這起隨機殺人事件,島內團體各取所需,催死聯盟立即鼓勵將嫌犯速審速決,希望能夠在下個月內將鄭捷綁在電椅上。學運人士與年代電視台則將問題歸咎於茸兒近來所羅織的悲慘世界。而泛藍政客,則大力鼓吹反恐與監控法案,且毫不吝嗇的將鄭捷與太陽花連結在一起。

但反思後發現,這就是製造恐怖事件的目的。人通常會被突如其來的恐懼給挾持住,無法立即判斷各選項的後果。但最要命的是,當面臨不確定因素時,最牢靠的就是冷靜思考,而非盲目的瞎解決問題。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的911事件。事過12年,陸續發現當初9成的防範措施,不是被政府找藉口讓權力更集中化,就是找一堆代罪羔羊,同時間於兩國展開反恐戰爭。

更寡廉鮮恥的在古巴建構一個專門折磨人的「現代古拉格關達那摩監獄,一直到如今還在刑求從第三世界收集來的無辜百姓。

台灣也差不多,就在江子翠事件發生不久後,媒體名嘴隨即大肆宣傳死刑的必要性。彷彿對一個冷血的人而言,死亡會有任何嚇阻意義似的。此外,大量限縮人民自由的監控設備,又趁機介紹到民眾的視線內。

讓我感到最憂慮的是,媒體開始鑽研鄭捷的過往,將所有事蹟攤在放大鏡下分析,甚至網友找到畢業紀念冊內一頁「我沒有放火燒我家」的章節,而開始倒果為因的為這次殺人案鋪路。

但這句話可以解釋多年後的殺人動機嗎?我認為非常淺薄。但我可以想像政客希望藉由這類蛛絲馬跡的犯罪線索,無限上綱的建構一個更集權的系統,限縮百姓自由。是什麼樣的系統呢?我突然想到電影《關鍵報告》內的『犯罪防制機制』(Pre-crime Unit)。

也就是說,以後政府可利用民眾臉書中的言論、相片、行蹤、與購物行為,再結合公共場所內的臉部辨識系統,預測每個人的『犯罪性』,進而事先逮捕人。

這像不像小布希當年找藉口打伊拉克的爛理由,當時還取了一個「防禦性戰爭」(preventive strike)的美名,最後造成這個中東國家因不存在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導致國家仍陷在內戰中。

台灣好像也有同樣稱作「防禦性逮捕」的法案正醞釀中,一旦政府發現社運人士想癱瘓捷運,就可事先逮捕人;當然,我不贊同許多學運人士近來的作為,但因此而因噎廢食,裝上一組類似小說《1984》的老大哥設備,後果就是人權的大量剝奪,這是很可怕的境界。

更恐怖的是,搞一個「犯罪防制機制」,會有什麼後果呢?我想擁有這套系統的實驗室中,一定搭配著龐大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可計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思考邏輯、甚至生活規劃。

如果政府根據這些運算結果,替每個人安排「專屬的世界」那會如何?老大哥可隨意客製化您的「楚門世界」,只要統治階級藉著超級電腦,運算出個人的習慣參數,老大哥就能在任何人的Google或臉書網頁中,安排特屬的「客製化世界」,讓你分不清真實世界的虛實。

比方說為了馴服激進份子,背後的黑手是否可安排一套Google介面,讓你的世界呈現「既安全又激進」的消費環境,每當你以為在替社會打倒腐敗政權時,其實僅是在替某利益派系效勞而已。

而真正會威脅權位的資訊,會偷偷的從虛擬世界中抽走?甚至讓你的反抗毫無意義。畢竟,有誰真知道臉書動態消息的運算公式是啥?或是Google如何幫使用者挑新聞。甚至每個人的讚數、連結、與粉絲數,會不會突然因某種特別因素,而增加或消失?

如果我再將同樣的數位參數,放大到城市,或國家層級,你想統治階級會調配出怎樣的數位世界?會規劃怎樣的城市設計?如果某「麻煩製造者」的行為真威脅到權力核心,是否可藉由遠端控制系統,讓汽車突然撞樹?或測血糖的Google眼鏡,突然癱瘓視神經?

此外,如果我將原本大家都需要的文章連結,突然運算成乏人問津的讚數與分享數,這是否會讓有革命思想的人感到退縮,或邊緣化?而擁有垃圾意見的領袖,因可製造「安全革命」,甚至刺激經濟發展,反而會莫名的從第三世界國家中,增加大量粉絲數?

注意喔,我用的是「統治階級」,而非主權政府,因為細觀社會權力結構,通常真正擁有實權的人,不見得是公部門;畢竟,政客需要4年換一次新血,而企業CEO是可任職一輩子的。

回到鄭捷的現象,請問這是常態嗎?不是,在捷運18年的歷史中才發生過一次。在捷運外則更少見。但目前各類大眾運輸空間已遍佈警察站崗,監視器也呈指數型成長,甚至有消息將推行悠遊卡實名制。如果不仔細看,還真會以為來到昆明車站,難道這是你我想見到的台灣嗎?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王大師論壇

Photo Credit:  David Blackwell.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David Blackwell. CC BY 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