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遺落的那些——內戰前夕的《兩種敘利亞》,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戰火遺落的那些——內戰前夕的《兩種敘利亞》,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Photo Credit: Marc Veraart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敘利亞,這個在近年來以大版面躍上國際舞台的國家,讓我們見到的多半是內戰帶來的可怕景象,以及世界各國接連不斷的撻伐與介入。但在這隆隆的戰火聲之下,我們是不是遺落了些什麼?《兩種敘利亞》這部紀錄片便是企圖把我們帶回到2010年內戰前的敘利亞,撿拾那些我們忽略掉的真實人民生活。藉由認識內戰前夕的敘利亞,我們才得以理解現在、未來的敘利亞將以什麼方式走下去。

作者:寶尼

「我不喜歡透過簡單的分類方式來界定人群。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建構其實是由許多不同的聲音交織而成的。藉由敘利亞人民希望、夢想與情感的深描,這部紀錄片不斷提醒我們仍有許多故事值得被述說。雖然你會因為這個國家正在遭逢的苦難而心痛;同時卻也會因為這些故事而對敘利亞的未來充滿著信心。」

-導演雅斯敏‧菲達(Yasmin Fedda)

敘利亞,這個在近年來以大版面躍上國際舞台的國家,讓我們見到的多半是內戰帶來的可怕景象,以及世界各國接連不斷的撻伐與介入。但在這隆隆的戰火聲之下,我們是不是遺落了些什麼?《兩種敘利亞》(A Tale of Two Syrias)這部紀錄片便是企圖把我們帶回到2010年內戰前的敘利亞,撿拾那些我們忽略掉的真實人民生活。藉由認識內戰前夕的敘利亞,我們才得以理解現在、未來的敘利亞將以什麼方式走下去。

導演雅斯敏‧菲達出生於科威特,她的家族成員散佈在中東各個國家定居,所以時常有機會到不同國家去拜訪她的親戚們。這樣的成長背景,加上之後她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社會人類學碩士以及視覺人類學博士,使得雅斯敏一直以來對於跨界的對話特別感興趣。《兩種敘利亞》便是她在拜訪定居於敘利亞的祖母期間所拍攝出的作品。

大家如果有讀過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相信應該對於作者描繪納粹政權崛起前的德國社會,有著相當強烈的印象。他的作品與《兩種敘利亞》有著相當相似的共通點,就是從常民的生活氛圍與經驗來看待一個在未來即將發生的大事件。

換言之,國際情勢的瞬息萬變、領頭大人物的爾虞我詐固然重要,民眾如何因為這些變遷改變自己的思維、行動,乃至於生活方式才是他們所要關注的焦點。

兩種生命軌跡

這部影片在拍攝前以及拍攝期間都沒有預設任何劇本,主要的架構就是在講述兩個小人物的生命歷程,一個是來自伊拉克的時尚設計師薩拉,另一位則是長年居住在偏遠山區修道院裡頭的修士波楚。

信仰基督教的薩拉,定居於巴格達期間因為遭受激進分子衝進家裡凌虐,只好以難民的身分前往敘利亞尋求庇護。波楚的生活看似非常愜意與滿足,但事實上在他決定改宗為基督徒並進駐修道院的過程也是經歷一番波折。原先以為到了敘利亞便可以展開自由生活的薩拉,因為無法為政府所庇護,再加上時常被惡意的人們騷擾,使得他每天都過著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的生活。

波楚的修道院在一開始的時候被當地以伊斯蘭信仰為主的居民所猜忌,但在他們一同為伊斯蘭教的節慶而慶祝,邀請居民與遊客研討交流各自的信仰之後,波楚覺得自己在這個偏遠而小小的世界中獲得了自由。於是最後薩拉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安排之下,飛到紐約追尋他的自由人生;至於波楚呢?在接近敘利亞內戰的那個風聲鶴唳的時刻,政府喝令他們不得有任何與其他宗教交流的活動,更有軍隊進駐修道院整日看守著他們。

Photo Credit:  Freedom House  CC BY 2.0

Photo Credit: Freedom House CC BY 2.0

跨界人生

如此看來,貫穿整部片的主軸其實是一次又一次的跨界。只是這些跨界不像是我們想像有如《世界是平的》那種全球化流動的美好景象,反倒是接二連三令人心碎的結局。

離開伊拉克想在敘利亞找到一片天的薩拉,在跨越國界之後遭逢各式各樣對外來者與基督徒惡意的侵擾、面臨非法入境可能被遣返的恐懼,最後只得再次跨界到美國去尋夢。在修道院小小世界裡生活著的波楚,雖然曾有過一段跨越不同宗教信仰、相互交流的美好時光,但最後迫於政府的力量而終告結束。

同樣身為敘利亞少數的基督徒,薩拉卻因為自己伊拉克國籍的身分,有著與波楚截然不同的命運。隨著內戰的緊迫逼人,政府選擇讓企圖營造宗教多元交流的修道院失去聲音。兩種敘利亞,前者因為界線使人們走向不同的未來,後者則是以國家力量讓不同的敘利亞消失於無形。一次又一次的跨界、劃界以及消弭界線,讓人看見敘利亞的社會氛圍如何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常民的生活。

被界線阻斷之後

當然,我們的視野不能只是停留在影片結束的剎那間。內戰以來,大批的難民出走敘利亞,光是逃到黎巴嫩尋求庇護的就有73.9萬人,更別說是那些跑到更遠的地方的人群們。至於留在國內的人們呢?在界線阻斷之後,他們的生活又會因為戰爭改變成什麼樣的面貌?

事實上,國家再怎麼亂、局勢再怎麼發展,最後終歸要回到敘利亞人民的身上。或許,這部紀錄片能夠給閱聽者一點點的幫助,幫助我們釐清跨界、劃界對於人們會有什麼樣的作用與影響,讓不論是決策者或是實際有機會接觸到他們的人,能夠因此更貼近這些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敘利亞人民。

倘若大家曾讀過《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應該不難理解這些所謂的界線,其實就是一個社會中對於人群的分類與社會關係。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或許很難發現社會文化給予我們預設的多重邊界。

但敘利亞隨著內戰的發展,界線逐漸成為無法跨越的高牆,換種角度去思考,這反而有機會使得人們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些什麼、被限制了些什麼。如此一來,正如文章一開始導演那番話所說,我們將會對於敘利亞的未來充滿信心。戰火遺落下的那些,可能正是那一條條曾經無形的邊界被炸落遺留下的碎片吧。

本文獲洞見Insight-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Marc Veraart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arc Veraart CC BY 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