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城之戀(七)︰實地考察《英倫琵琶》中的倫敦場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倫琵琶》誕生於1984,正值「中英聯合聲明」會議,香港前途一片矇矓。有言道此劇充滿政治隱喻:一個包著英鎊的中樂盒、香港人與英國代表時而對抗,時而合作的關係。作者今年到訪倫敦,尋回電影中的不同場景。
80年代會拍外景的電影並不多。早前寫過的《秋天的童話》,電影中大部分都發生在紐約。今次我門來到另一個大城市:倫敦,找尋1984年由林子祥,泰迪羅賓及鐘楚紅主演,新藝城電影公司出品電影《英倫琵琶》(台灣版名為《香蕉探長》)的蹤跡。
《英倫琵琶》是一個倫敦華人凶殺案的故事,並在唐人街附近取景。倫敦唐人街位於西敏市Soho區,和紐約唐人街一樣,都是市中心地帶。倫敦此一帶本身就有眾多景點,包括海德公園、白金漢宮、大笨鐘、皮卡迪利圓環廣場(Piccadilly Circus)等。
主角出場:啟德機場

電影初段,英國華裔幹探Edward(林子祥飾),為追查倫敦唐人街一單凶殺案而來到香港,把可能與案件有關的囚犯超短波(泰迪羅賓飾)帶到倫敦協助調查。在押送過程中,拍下了不少啟德機場的珍貴片段。有關啟德機場在電影電視中的片段,可參看〈映城之戀(二):影視中的啟德機場〉。
回到英倫:白金漢宮與海德公園


二人回到倫敦,經過白金漢宮門外。超短波被Robert誘騙到海德公園,被殺手追殺。
眾所週知,白金漢宮就是英女王居住和辦公的主要地方。而海德公園,就是陳奕迅歌曲《任我行》MV取景之地,也是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主場。為了這次世博,倫敦人在海德公園興建了一座玻璃大廈,名為水晶宮,也就是英超球隊水晶宮名字的由來——後來這大樓在1936年焚毀。白金漢宮和海德公園都在唐人街不遠的地方。
邁步向前:大笨鐘,西敏橋及西敏宮

未看過《英倫琵琶》,也會聽過他的主題曲《邁步向前》。2012年林子祥和兒子林德信便拍了一個廣告,重唱了此曲。全劇其中一個經典鏡頭,就是泰迪羅賓和林子祥在大笨鐘旁的西敏橋,從南到北賽跑。可是,大家留意他們右面的建築物並不連戲——其實他們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拍了兩次。
琵琶登場:Covent Garden

《英倫琵琶》中的「琵琶」就是劇中最重要的物件:琵琶盒。劇中,Robert在倫敦街頭一間售賣中樂店舖購買了一個琵琶盒,並打算把出售契叔物業的75萬英鎊收在琵琶盒中。這家中樂店附近環境是千篇一律的倫敦巷景,而且已事隔32年,要找到實在不容易。
幸好,中樂店Ray Man Musical Instrument的招牌尚算清晰,於是筆者找到Ray Man Musical Instrument的老闆文太。
文太是70年代香港來的移民,最初來英國打算學英文,在倫敦一留便是40年。文太沒有看過《英倫琵琶》,但一整日拍攝過程,文太都在位於Covent Garden的Neal Street老店中見證。Covent Garden就是蕭伯納著名作品《賣花女》及其改編作品《窈窕淑女》中,女主角賣花的地方。
租金增加,被迫搬遷
後來,Covent Garden附近的藝術氣氛增加,卻使這一帶的租金水漲船高。「我覺得如果繼續喺Covent Garden開店,就要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我地係賣樂器,如果咁樣加價我覺得對顧客唔公平」。
1999年,Ray Man Musical Instrument遷至Camden Town附近的新店,也就是筆者到訪的店舖。Camden最有名的是附近可遠眺倫敦市景的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和Camden Market。
「Camden以前好正架,好多二手貨品,好多都係好野,古董收音機呀,咩都有。但宜家已經唔同晒」。Camden Market今日已成為一個遊客區,裏面盡是那種對城市刻板印象典型化的遊客商品,例如英國電話亭郵筒模型,英國國旗手提電話殼等,就像女人街那些在Hong Kong下面加一部帆船的T-shirt一樣。
文太的店裏除了前面兩個主要店面,後面還有一個課室,裏面擺滿各種中國樂器,連鐘都有。「之前入貨買左一個,但都唔知邊個會買,買左都無位擺啦,哈哈」。
發現目標:瑞士中心

Robert購買琵琶盒後,林子祥和泰迪羅賓繼續跟蹤,Robert卻藉下班時間的人潮逃脫,二人只好回去。此時二人閒蕩至一個地方,四處看看街頭舞蹈和音樂表演:這裏便是著名的Leicester Square。當年的Leicester Square有一個瑞士中心,裏面有瑞士旅遊協會,銀行,還有食肆和商店。
瑞士中心在2007年拆卸,現在已變成了一棟灰白色的玻璃大廈,地面到地牢三層是一個m&m主題商店,上面則是W London酒店。瑞士中心至今唯一保留下來的,是門外的glockenspiel瑞士大鐘。大鐘經重新設計後,至今仍在報時,這是倫敦人年青一代的重要回憶。
搶奪贓款:綠園車站

林子祥與泰迪羅賓在劇中最後一段,是在地鐵Green Park站爭奪一個載有75萬英鎊的琵琶盒。車站也是位於倫敦唐人街不遠處,鄰近白金漢宮、綠園(Green Park)、聖占士公園(Saint James’s Park)和海德公園(Hyde Park)。
年的Green Park站和今日分別不大,是銀禧線、皮卡迪利線和維多利亞線的交匯點。林子祥和殺手就是在維多利亞線往Brixton方向的月台打鬥。
Aldwych Tube Station
這是題外話,Aldwych是倫敦地鐵系統其中一個廢棄車站。此站於1907年開幕,初名為Strand Station,後改名為Aldwych。此站因長期客量低迷,於1994年關閉-不過,在通勤角色以外,此站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