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國陌生人來一場small talk的十個秘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small talk就像旅途中的天然辛香料,不是恰到好處的提味,就是下重了手歪了一餐。
small talk:意指常在旅途等短暫相遇的過程中發生,萍水相逢般的閒聊
我第一次聽到small talk的時候,正坐在伊斯坦堡阿塔圖克機場的候機處,準備與剛會合的旅伴A一起飛往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A說,他練習了很久,才終於能掌握一點點用英文和外國人在電梯中small talk的技巧,「最多只能講30秒。」這種短暫的閒聊非常微妙,對話的兩人常常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任何一方說得太多就成了累贅,太少又顯得尷尬難熬。它有點像旅途中的天然辛香料,不是恰到好處的提味,就是下重了手歪了一餐。
和生活圈中的朋友相比,我並不是出國經驗特別豐富的人,25歲以前只去過日本、韓國和中國上海,去年6月第一次離開亞洲的旅行選了不知該算歐亞哪一洲的土耳其,逆時針環繞土國半圈之後,經過銀行關門中的雅典,最後在真的很貴的聖多里尼結束了脫亞入歐的這一回合。
這趟土希之旅為期16天,是我工作中的gap weeks(讚嘆老闆),其中有9天是我一個人走,這9天的多數時候我只能自言自語,也因此有了很多空隙能讓small talk發生。不過,若要我具體說說small talk有什麼訣竅,卻不是件簡單的事,只能分享幾種閒聊的回憶,從中標示出一些tips,看看能否湊合當作參考。
旅行中的小逃亡,博物館外的英國大叔
地點:安塔利亞(Antalya, Turkey )
安塔利亞是地中海沿岸的度假城市,歐洲人(據說特別是德國人)非常喜愛來這裡曬太陽。那一天我坐著輕軌穿過舊城區,在安塔利亞博物館對面下了車,迎面而來就是一片誘人的海景。我頂著大風走向觀海平台,正在放空的時候,隔壁一位戴著墨鏡的大叔對著我搭話了。
來了!small talk第一戰。(以下將英文對話翻成中文呈現)
大叔:「這海很漂亮吧?」
我:「對啊,天氣超好的!」
- small talk入門一:談論天氣總不會出錯
大叔:「你好啊,我是Phill!」
我:「嗨,我是Chi,我來自台灣,你從哪裡來的?」
- small talk入門二:where,就是要問你從哪裡來
大叔:「我是從英國*%#$@郡來的!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新聞,台灣好像發生了很嚴重的事情?一個遊樂園爆炸了,真是太恐怖了。」
我:「(前一晚剛好發生了八仙塵爆)對啊,我看到影片也覺得很恐怖,不過應該是控制住了。你來這裡度假嗎?」
- small talk入門三:why,你為什麼來這裡
大叔:「我打算在這裡住一陣子,早上才剛剛看完房子。那個房屋仲介介紹的房子都不怎麼樣,害我下午還要繼續看。天阿,我好想趕快躺到海邊。」
我:「你怎麼會想來這裡住?」
- small talk入門四:找個你有興趣的點繼續接話
大叔:「我是來植牙的!安塔利亞除了適合度假以外,植牙技術也很不錯,又比英國便宜很多。我的爛牙已經拖了一陣子了,聽說牙齒不好會影響心臟(細菌會透過血液循環導致感染),所以我就來了。」
我:「對!我也聽說牙齒會影響心臟。你一個人看房子嗎?」
大叔:「其實我還有個旅伴,但是他太臭了,就算每天洗澡都還是很臭,我懷疑是他只有一件T-Shirt的關係。其實他是個好人啦,但我實在沒辦法一直跟他待在一起,所以我才從旅館逃出來。你等下有什麼計畫嗎?」
我:「我打算去參觀博物館~」
- small talk入門五:不需要一直提問,把問題留給對方提出也可以
大叔:「哪裡有博物館?(我指向後面,但大叔明顯沒有興趣)哦!不過這下面就有個很棒的海灘,你不去曬曬太陽嗎?」
我:「我不知道這裡有海灘!進去需要錢嗎?從哪裡下去?」
大叔:「那邊的馬路往下走到底就是了。不用錢哦!去海灘就是來這裡的目的啊。」
我:「太棒了,我會去試試看的。」
- small talk入門六:對話到現在差不多五分鐘過去,隱約感覺得到差不多該結束了,這時候也不必再多想,順其自然~
大叔:「你的英文很好耶,笑容也很棒!這是我的e-mail,有機會來*%#$@郡找我吧!」
我:「好哦,掰掰!」
應該不難看出來,Phill大叔是想逃離發臭的旅伴跟窒息的看房行程,才會與我相遇。其實自助行的次數多了,我常常會覺得旅行並不等於休息(除非你就是準備要度假),有時候為了五感全開觀察異地或處理路上瑣事,反而比上班耗費更多體力與精力。Phill大叔就是這樣的例子吧!
老實說,過程中當Phill問我「你等下有什麼計畫?」時,閉俗的我瞬間腎上腺素飆高,在腦中閃過一千種可能,擔心他會不會想邀我當他接下來的旅伴,但事實證明,這個大叔只是想要找個陌生人聊聊,喘口在熟人面前無法喘的氣而已。不過這也突顯了small talk的其中一個魅力啊,那就是——低脂(?)零負擔。

旅行中也要傲嬌,聖多里尼一日行的美國老爹
地點:聖多里尼(Santorini, Greece)
會去聖多里尼的人大部分都是去度假的,在沙灘上曬成粉紅豬、吃一頓至少30歐的海鮮大餐,然後在Oia面海的民宿等日落,一天就差不多結束了。我當然也有好好地在紅沙灘和黑沙灘享受了一兩個下午,但會選擇獨自旅行的人往往也閒不下來,於是我在旅館老闆的介紹之下報名了一日環島,內容包含參觀阿克羅蒂里古城、年輕人快速流失的老舊村莊與酒莊品酒等。
聖多里尼是著名的葡萄產地,當地人會將葡萄藤編成籃子,讓葡萄懸在籃子的內部保持濕潤。看過這神奇的農法之後,遊覽車在一座酒莊前的廣場停下,下了車的遊客們隨意坐在能看見大海的幾張圓桌上。參加這一日遊的多是散客,有日本情侶、美國家庭、歐洲朋友團等等,與我同桌而坐的是一對看起來有點尷尬的美國父女。
「爸,你現在有開心一點了嗎?」偷聽他們的對話,大概是女兒帶著爸爸出來散散心,但是爸爸很少開口說話,只用點頭或搖頭來示意。三小杯葡萄酒下肚之後,女兒去了廁所,留下我跟戴著墨鏡、目測約60歲的爸爸獨坐一處。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