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語】真正的我,但何謂「真正」呢?開放改變吧

【人生小語】真正的我,但何謂「真正」呢?開放改變吧
Photo Credit: Susana Vera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說要「尋找真我、追求真我」,但作者告訴你:「我」一生在變,只是變成怎樣,何謂真我?不如接受改變,開放改變吧。

經常聽到人說「真正的我」,但何謂「真正」呢?「真正」一定好?

試想想何謂真:

「大多數時間,我是這樣的人」為之真正?

「不用面對別人的時候,我是這樣的」是真正?

「這樣令我最舒服」才是真正?

「我以為我是這樣,原來我其實是那樣」、「自己看不見這樣、別人卻看到」,那個才是真正?

什麼MBTI、Enneagram、Big Five等測驗,都在告訴你是個怎樣的人。但任何看法都只能夠是部份真,它告訴你部份的你,卻沒有告訴你其它部份。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從來是這樣子,永遠、無時無刻這樣,不會變、不可變呢?假如「豬一樣的人生」是指那些只知吃、喝、睡、性愛等生活的人,那麼,豬型人是否從來、永遠、無時無刻都只知吃、喝、睡、性交,不懂得、不會思考一些較嚴肅的課題呢?

我相信,即使阿叻、志偉那樣的人,對於生命意義這類課題,亦有其想法。

我全認為標籤將人定型。你給人一個標籤,而他不知道為何,居然接受了這個標籤,他就成為那種人。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v.s「別人認為你是什麼」:你以為別人只看到部份的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想法,因此你認為別人看到的不是真的你。但你也一樣,同樣看不出自己某些部分,可是別人卻可以輕易看出。你忽略了的這些部份,也是「你」的一部份吧?

所以,什麼叫「真我」呢?這問題好弔詭。

背後還有遺傳、資質、早期經歷、成長影響,多多少少制約你「通常」是個怎樣的人,以及影響其他人也能夠「大概」覺得你是個怎樣的人。「通常」,人的思維過了某個歲數之後,能夠改變的已經不多了。

但是,我比較信可變性,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只是可變的程度是多少、有多容易、what's the damage、變了之後更有好處或是「無著數」。

人們沒有一刻相同,上一刻你被人弄到發火,於是你是一個忿怒的你,下一刻你看見別人做好事,覺得人性也有美好一面,於是你是一個感恩的你。

這種流動性,比堅信有個不變的、「真正」的你,更加flexible,請容許自己,也容許別人因應實際情況去adapt吧。

責任編輯:王陽翎(于非)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