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文化」的形成 美國流行歌手是幫兇

「莫莉文化」的形成 美國流行歌手是幫兇
Photo Credit: fx noname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fx noname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fx noname CC BY SA 2.0

在今年紐約的電音動物園音樂節(Electro Zoo Festival)後,「莫莉」(Molly)這個名字在全美引起了軒然大波。「莫莉」這個看似可愛親近的名字其實就是純MDMA,通常呈粉末、結晶狀,MDMA同時也是搖頭丸的主要成份之一。

在今年的活動中傳出兩名參加者因吸食毒品「莫莉」致死,另有4人被送入加護病房,令為期三天的活動被迫提早結束,從此她的惡名昭彰才被媒體關注。我現在要來談美國流行音樂歌手為何需要為此負責。

熟悉歐美流行音樂的朋友應該有發現「莫莉」在歌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尤其在那些強調夜生活、派對、縱情狂歡的歌曲中屢見不鮮。例如我在上篇文章提到過的Miley Cyrus新歌〈We Can’t Stop〉中就有一句:

”We like to party dancing with molly”

你會覺得,哇,這也太明目張膽的宣傳毒品了吧!

但還有更誇張的,有幾首直接以「莫莉」作為歌名:

Tyga〈Molly〉

” Hi, I’m looking for Molly I’ve been searching everywhere And I can’t seem to find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Molly (Fucked around and fell in love with her)”

這是來賣藥的嗎?整首真的就一直莫莉莫莉。

Cedric Gervais〈Molly〉

 “Please help me find Molly./ Hi I am looking for Molly/ I’ve been searching everywhere and I can’t seem to find Molly/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find Molly/ She makes my life happier/More exciting/ She makes me want to dance”

擬人佳作,「莫莉」真是她的好朋友。

還有一些歌看起來根本就是吸毒後寫出來的……

Lil Durk〈Molly Girl〉

 “I’m in molly world, I need a molly girl Pineapple swirl, keep me in molly world Right now because I’m bussin’, feel on top of the world I’m out here off a molly, I need a molly girl I’m in molly world, I’m in molly world Bitch I’m out here bussin’, I need a molly girl I’m in molly world, I’m in molly world Bitch I’m off the shits, I need a molly girl”

※ 想知道更多有關「莫莉」的歌曲在這篇文章有很好的整理。

我們知道MDMA本身並不是一個新的產物,有人質疑取「莫莉」這種看似無害的名稱來混淆大眾,是販毒者的一種手段,甚至成為一個不必避諱的生活用語。加上流行音樂對年輕一輩的族群極大的影響力,這些電視上播的MV、耳機裡的音樂不斷的放送這些毒品關鍵字,多多少少會讓年輕的閱聽人有不正確的價值觀。

有趣的是如果在台灣,不要說是毒品,假設今天饒舌歌手在歌裡鼓吹大家抽煙,肯定在發行的過程中,就會受到大眾的檢驗跟批判,甚至根本無法發行。因此「莫莉文化」的形成,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

受毒品荼毒已久的美國流行音樂圈,因為這次的死亡事件而得到關注,也許短期內能警惕閱聽人、使他們在這段時間抵制這些作品,但是年輕族群、夜店文化、電音流行歌曲與毒品的連結已發展成一種次文化,這些歌曲能一再出現,也代表它們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使這些有影響力的流行歌手瞭解自己的社會責任。

音樂是一種非常好的包裝紙,廣告歌曲、電影配樂、活動背景…… 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被音樂牽引,藝人以負面形象集體洗腦,將毒藥包裝成甜美的糖果,確實是一件需要嚴肅以對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