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豐年蝦與膠之間,魚選擇了吃膠粒

在豐年蝦與膠之間,魚選擇了吃膠粒
Photo Credit: Oona Lönnsted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研究顯示微膠粒如何影響魚類的行為,透過改變生物鏈底層生物數量,或拖累整個食物鏈的平衡。

編按︰本篇文章涉及的研究被質疑造假,詳情請見相關報道︰

文︰程玉然

情境題:作為一條魚,面前是豐年蝦與膠粒,你會選擇吃哪一樣?

(編按︰原文誤寫為藻類,應為豐年蝦,感謝讀者指正。)

研究發現,在污染程度較高的環境下,魚的選擇竟然是膠粒。

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兩名生物學家於《Science》發表的研究,以淡水魚鱸魚的幼魚作實驗對象,發現在聚苯乙烯(即發泡膠)含量較高的環境下生長的話,鱸魚幼魚會選擇進食膠粒而非正常食物。

跟在清水生長同類相比,魚卵在受膠類污染的環境下較難孵化,成功孵化的小魚體型亦較細,生長較慢,對獵食者反應遲鈍,難以察覺獵食者的氣味作出迴避,被獵食機會較生於清水的同類高4倍。

食膠致魚類群落數量減少

帶領研究的Oona Lönnstedt認為,幼魚選擇食膠的情況,是由於牠們以為膠是高能量食物,需要大量進食,類似於青少年喜歡吃不健康的快餐,只求「飽肚」。

然而膠粒無法為魚提供真正的養份,甚至在其腸道中結塊,令魚類無法吸收營養,導致這些幼魚出現上述問題。這減低了它們的存活率,能夠生長至繁殖期的成魚減少,將影響日後群落數目。作為食物鏈底層的魚類數目減少,則影響食物供應,禍及整個生態系統。

Photo Credit: Oona Lönnsted 授權使用

與此同時,被這些幼魚吞下的微小膠粒,是吸收其他污染物的「海綿」,沿食物鏈上移的過程中,因吸收更多污染物,毒性變得越加強勁,危害食物鏈較上層的生物。此外,這些膠粒亦會阻塞珊瑚表面的孔洞,它們因而無法吸收養份而餓死,破壞魚類的棲息環境。

由於無法降解,亦因體積太細難以阻隔,根據美國調查,微小膠粒正以每日80億顆的數量進入河道或海中,引發嚴重水污染以至生態災難,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微小膠粒對個別生物的損害,今次研究是首次將焦點放它對於生態系統及物種群落的影響。

禁磨砂膠粒法案未必有效

近年,微小膠粒危機已獲得更多關注。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簽署法案,於2017年起禁止生產商在需要即時沖洗的潔膚產品中使用磨砂膠粒(microbeads),但法案並未涵括清潔劑和可以留在皮膚上的化妝品(如睫毛液、唇膏等),形成了巨大的漏洞。

此外,環境中更多膠粒並非來自磨砂膠粒,而是其他塑膠產品,據估計,人類每年製造3億噸塑膠垃圾,如膠袋、膠樽。它們在環境中受日光照射或其他化學物影響,碎裂成大量微小膠碎片。要根治這個問題,應使用真正可生物降解的塑膠物料。

塑膠或增加環境雌激素

被棄置於水中的塑膠產品,亦可能是環境雌激素的來源。《蘋果日報》委託香港公開大學在東江多處抽查雌激素當量(EEQ),發現多處水辦均含環境雌激素,當中沙灣河其中一個樣本EEQ濃度最高,每公升達50納克(ng/L),而8個樣本濃度為每公升29至50納克。

人體若額外吸收高劑量環境雌激素,嚴重可刺激乳癌及子宮癌生長,年紀越輕,對雌激素越敏感。學者指東江水環境雌激素濃度不足以威脅市民健康,但構成潛在風險,建議港府效法歐盟,研究把環境雌激素納入恆常監測。

香港目前尚未有任何法例禁止使用磨砂膠粒,若想選購沒有磨砂膠粒的產品,可在選購時留意成分表,若含有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尼龍(Nyl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等,就代表可能有使用微小膠粒。

相關報導︰

資料來源︰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