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時光】粽子不能吃多,但活動可以排的滿滿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粽子不能吃太多,但是活動可以排滿滿啊!
編按:端午連假過的如何了呢?粽子是糯米製成,吃多了容易脹氣、消化不良;相較之下,展演、講座活動是知識製成,知識多了副作用相對少的多,來週不如帶著蒸的熱騰騰的粽子,外出參加各種藝文活動,這正是滿足口腹之欲,也飽足了知識之欲。來週的活動我推薦的大多是講座,有小說家吳明益的演講、也有討論影像藝術的工作坊,喜歡插畫的讀者,不妨去聽聽港都人生的作者之一的分享講座;喜歡初音的讀者,不妨安排參加下週末的「未來音色」表演和講座。過了端午,夏天就算是真正地到了,提醒各位出門跑活動,也得小心酷熱的豔陽才是。
展演

展名|《情緒載體》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
展期|2016/06/19 14:00-17: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詳情請點擊
情緒載體》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發表,由林珮淳教授、李家祥老師及鄭建文教授帶領九組的團隊演出,藉由數位影音、互動程式、感測系統、肢體表演等,創造出具當代新思維之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
「載體」指物質、訊息和文化等的運載物,是承載介質進行傳輸的過程,本次表演呈現當代科技下情緒的起伏波動,將各個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情緒內化,並將其狀態呈現於互動表演的載體中,透過表演映射出心的各種面向,一種對社會的歸屬感與認同,也可能是對於社會上既有的歧視與偏見,藝術家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所處的內心世界,呈現數位時代下社會下的各種情緒浮動。
講座

名稱|吳明益:啟發《單車失竊記》的小說家與小說
時間|2016/06/14 19:30-20:30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講者|吳明益
詳情請點擊
由台灣文學館主辦的台灣文學獎,該獎項得主小說家吳明益,將於高雄與台北各舉行一場演講,講座將以啟發得獎作品《單車失竊記》的小說家與小說為題,與讀者分享小說創作的養分以及閱讀提要。是不容文學愛好者錯過的講座。

名稱|蟻蛀藝術:朝向一種隨筆電影的歷史
時間|2016/06/14-06/15
地點|KdMoFa 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講者|喬治.克拉克、徐明瀚、林宏璋
備註|本活動需報名,並以英語進行、即時口譯
詳情請點擊
本工作坊旨在探討隨筆電影作為一種批判文類,此文類來自不同語言和學科,諸如電影、視覺藝術和策展實踐。「蟻蛀藝術」一詞是取自於評論家曼尼.費巴(Manny Faber),對探討隨筆電影作為電影與當代藝術的遭遇點相當管用,法國電影導演尚.皮耶.高藍(Jean Pierre Goran)將此詞用於他為維也納電影博物館(Vienna Film Museum)所組織之隨筆電影回顧展「白蟻的路徑:電影中的隨筆 1909-2004」(The Way of the Termite. The Essay in Cinema 1909-2004)。費巴是這樣解釋「蟻蛀藝術」的:「對於藝術來說,最具有含括力的描述是『如蟻蛀一般,它自行其是地穿越了專屬化的牆垣且沒有任何徵兆,藝術家滿腦子想的除了吃掉他在藝術中突如其來的邊界之外,沒有別的想法,並且把這些邊界轉化為他進展到下一階段的條件。』」

名稱|移居都市邊陲:撒烏瓦知部落的抗爭與重建
時間|2016/06/17 19:00-21:00
地點|ThERE Cafe(桃園市復興路454號B1)
講者|盧建銘
詳情請點擊
位於大漢溪旁的撒烏瓦知(Sa’owac)部落,是由為
在這場談都市原住民的講座中,我們邀請到Sa’owac

名稱|李怡志:港都人生的相遇與分離
時間|2016/06/18 14:30
地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
講者|李怡志
詳情請點擊
港都人生,靠海而生。本書從漁村到大港,自岸邊到深巷,
影展

名稱|本Re:home-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影像紀實
時間|2016/06/13 19:00-21:00
地點|鹿港桂花巷藝術村(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桂花巷13號)
詳情請點擊
「流浪的子兒想起阿母講的話轉來故鄉維護咱的土地」
-農村武裝青年〈濁水溪出代誌〉
本片紀錄農村武裝青年返鄉之後,回歸音樂本質,重新與認
表演

名稱|2016未來音色:音樂表演活動
時間|2016/06/18-06/19
地點|水管音樂(台北市公館區思源街1號)
備註|本活動為表演與講座複合
詳情請點擊
「未來音色」這個非官方的台日Vocaloid交流活動,將由一場表演與一場講座構成。在PIPE的表演,將帶來VOCALOID音樂、舞蹈、DJ與日本知名VOCALOID製作人的座談,現場也將展示投影技術。講座的部份則由人文野史談到最新技術,內容豐富可別錯過了。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