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印尼作家談家族故事:為什麼一個印尼的島上,會有這麼多的客家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語其實是商用語言,所以印尼在早期的時候,只要是船可以停靠的地方,都通用馬來語,是生活、買賣、民生上都需要廣泛用到的語言
講者:Sunlie Thomas Alexander(湯順利)口譯:吳庭寬
關於湯順利:出身於人口50%為客家華裔族群的印尼邦加島,自中學開始以文字創作,記錄、針砭社會,並且書寫家族遷徙的故事,筆齡超過20年。專長為詩歌、短篇小說、散文、文學與藝術評論,並於印尼各大報章媒體撰寫足球專欄。詩作入選2008年印尼Pena Kencana文學獎Top 100作品集、2009年印尼Pena Kencana文學獎Top60作品集,2013年雅加達藝術委員會「文學評論競賽」Big 5。
吳庭寬:今天早上我們的跨國分享活動,邀請的是印尼華裔作家Sunlie Thomas Alexander(湯順利),我們都叫他阿湯哥。目前他正在學中文,不過因為才剛學兩三個禮拜,所以還不太能用中文跟大家溝通。等一下後面的問答時間,大家可以用英文或中文與他交流,我會盡可能用我有限的印尼文來為大家翻譯。
Sunlie:「大家好,我是順利,來自印尼的邦加島,我的原鄉是中國的廣東,職業是作家。」
目前順利有三本作品,其中一本在桌上,大家等下可以翻閱,說不定你們可以看得懂。另外兩本是比較早期的作品,已經售完,現正計畫再刷,之後會再送到台灣來。

我們先大概介紹一下他的家鄉,理解一下為什麼一個印尼的島嶼上,會有這麼多的客家人。
邦加島有30%-50%的人口都是客家華人,他們的島上主要產錫礦,所以當年去到那邊的華人,幾乎全部都是挖礦的工人。早期客家人到印尼不算移民,而是移工。他們離開中國主要是到東南亞找工作、討生活,很多人來到邦加島,都是幫荷蘭人挖礦。

這中間還有個角色是仲介,所以他們其實每個月的薪水,都要被仲介抽成。很多人可能非常辛苦地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後卻只買得起回家的船票,買不起的人就只能繼續工作,因此時間越拉越長,最後才在當地落戶,開始做一些買賣。


中華會館這種制度,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遵從孫文的三民主義,在印尼各地的據點都非常重要,所以會館的地位不只是個學校,還是革命重要的支柱,這些海外的僑民是革命的財源。
他們雖然會教導大家受教育,但其實還傾向於教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所以當時這些僑民的父執輩會有很強的意念,就是要「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過後來國共內戰,在中國分裂之後,所有的中華會館也分成兩派勢力,有一部分的人支持毛澤東,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選擇追隨蔣介石。
邦加的發音,其實就跟萬華的「艋舺」(台語)是一樣的,都是船的意思。邦加還有一個意思,是海洋。這個人是荷治時期「華裔移民公會」的首長,有點像市長的角色,但他只有管理華人,並沒有管理非華裔的族群,他的名字是林阿翻(客家譯音)。


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上有些印尼文,用唸的也許可以看得懂,這是當時勿里洋的華裔移民,為了資助中日戰爭而賣的冰淇淋。他們把錢匯回中國去,做為國軍抗日的使用。
後來華人跟當地的馬來裔人或原住民,已經共同生活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穿的,其實是當地的染布或花布。

大清帝國乾隆時期,大概西元18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好像因政治問題,從中國帶著軍隊與武力逃到這邊來的人,他不知怎麼與當地的政府談判,取得了當時省會的同意,在這邊蓋了一座碉堡,在邦加島的北部,形成一股體制內的勢力,特別是華人的圈子裡。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這裡就已經有華裔移民了。後來這個碉堡被菲律賓的海盜毀掉,這邊還留下一座紀念他的墓,但他不是死在這裡,據說最後是死在馬來西亞。
邦加島客家人傳統的住屋型式。邦加島華裔住的房子跟當地人是不一樣的,現在這種房子已經很少了,想要重蓋的人也不會再蓋這種房子。在印尼,每個華裔家庭的柱子,都會有這個拜拜的東西。

現在很多當地客家人都在做魚餅(用魚做的蝦餅)。那邊生產魚餅的都是客家人。

大家猜一下這個湖是怎麼來的?這個湖是人工湖,是以前錫礦的礦區所挖出來的。邦加有很多像這樣的地方,後來都被當地華裔居民動腦開發成旅遊景點,蓋了些涼亭等等。這個是1990年代之後才做的,沒有很久,但如果不講,其實沒人知道那個坑以前就是礦區。


上面左邊是他的爺爺1916年來到邦加時的護照,當時還是荷治時期。右邊是1927年爺爺的僑民登記證。當時的中國還是中華民國,1927年爺爺入境印尼僑居地。
1945年,也就是印尼獨立之後,大家注意這個年代,他的爺爺從1916年就已經去印尼了,也就是已經在當地很長一段時間,可是印尼獨立後,華裔除了還是經常被打擾之外,他們每個月都一定要持居留證,去處理這個事務的有關單位報到,意思就是說:「我還在這裡,沒跑掉。」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在1960年前後,印尼有個新政策,限制華人販售商品、做生意。當時的中國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想派船到印尼將僑胞接回去。很多人為了回祖國,就申請歸國證明。
由於印尼政府的新政策使得很多華裔無法自由的買賣,經濟上已經有了影響,一度印尼變得非常安靜,經濟也岌岌可危。當時的印尼總統是蘇卡諾,他後來和北京政府交涉,希望能修正這個不友善制度,將華裔留在印尼。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其實印尼的華裔跟印尼經濟真的非常息息相關,是沒有辦法切割的關係。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