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考古新發現 吳哥窟周邊藏千年地下古城

考古新發現 吳哥窟周邊藏千年地下古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發現據信可以修正現時解釋高棉帝國興衰的理論,包括它如何發展、在15世紀衰落原因及其與氣候轉變是否有關。新發現也將推翻一些東南亞史基本假設。

自由報導,柬埔寨考古又有重大突破,考古學家發現吳哥窟附近的熱帶森林地底,竟然還藏有多個有900年至1400年歷史的中世紀城市,部分城市的面積甚至相當於柬埔寨首都金邊的大小(金邊面積約678.5平方公里)。專家經分析後相信,這些地下古城組成了12世紀時,號稱人口最多的「高棉帝國」。

明報報導,耶魯大學人類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考古學家科爾(Michael Coe)表示,這發現可能改寫東南亞歷史,讓人們更了解吳哥文明的興旺和崩潰,「我在1954年首次觀看吳哥,我驚訝於這個宏偉朝宇群,但沒有任何東西能告訴我們誰曾住在這城市、他們住在哪裏,以及怎樣支撐如此令人吃驚的文化。對一個參觀者來說,吳哥只是眾多廟宇和稻田。」

ETtoday報導,澳洲考古學家伊凡斯(Damian Evans)13日於倫敦皇家地理學會發布《2015年雷射雷達探勘研究成果》報告,他表示2012年首次在吳哥窟附近進行探勘調查時,就已發現古城的一部份,並得知一個極複雜的城市建築群地形,把奔密列、貢開和吳哥等遺蹟連接起來,印證過去考古學家對地底下存有城市的懷疑。2015年他進行更大規模的空中考古研究,用直升機搭載非侵入性的「雷射雷達」(lidar),掃描1901平方公里的範圍,經過圖像和數據分析,成功重現出包括都城摩醯因陀山(Mahendraparvata)的整體概況。

蘋果報導,空中雷射掃描還發現古城遺址中有大量神秘幾何圖案,可能是花園,又發現一些精密的水利系統,比史家以為在世上出現的年期還早數百年。伊凡斯表示:「比起之前使用不連貫的點來推測古代城市的位置,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描繪出整座城市的詳細街道地圖。這是我們首度能如此準確的看到這些城市的細節。」目前已公布的詳細地圖包括金磅塞(Kompong Svay)聖劍寺(Preah Khan)所圍繞的大城市,而新的資料也描繪出都城摩醯因陀山的整體概況。伊凡斯表示,未來數月間將再公布更多地圖。

中央社報導,吳哥窟是東南亞極為重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被視為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古代奇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King Suryavarman II)於1100年代初至中期之間,在高棉帝國政治和軍事力量最興盛時期建造,是世界上工業革命前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學家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揭露了吳哥窟原本的整體規模,比原先設想的還要大很多。

星島日報報導,這次發現據信可以修正現時解釋高棉帝國興衰的理論,包括它如何發展、在15世紀衰落原因及其與氣候轉變是否有關。新發現也將推翻一些東南亞史基本假設,如高棉帝國遭暹羅人入侵而南遷,但掃描顯示根本沒有讓他們南逃的城市。相關發現將刊登在《考古科學期刊》。

文匯報報導,長期從事柬埔寨研究的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名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表示,伊凡斯團隊的發現將幫助人們更多地瞭解吳哥文明如何繁榮、如何衰敗,是在「重寫歷史」。「雖然把這些重大發現寫入旅遊指南和歷史書籍尚需時日。」他說,「但他們成功把數以百計沒有姓名記載、講高棉語的普通人放入柬埔寨歷史,這本身就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