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奧蘭多槍擊案未完的故事:過度強調「男同志」捐血高風險,反而侷限疾管守備視野

奧蘭多槍擊案未完的故事:過度強調「男同志」捐血高風險,反而侷限疾管守備視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在哪個國家,禁止男男性行為者捐血的初衷,原是為了防範愛滋病廣傳。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血液中的病毒已經可以直接被偵測出來,無需像從前透過尋找抗體(antibody)來推定。

文:Zoe Hu

2016年6月12日,美國男子Omar Mateen持槍進入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知名同志酒吧Pulse,殺死49人並至少傷及53人,隨後遭警察擊斃。當地醫院呼籲民眾捐血,但不少男同性戀與男雙性戀者卻愛莫能助。2015年八仙樂園塵爆事件時,也有許多臺灣人踴躍捐血。事實上,臺灣的規定更嚴,無論血庫如何貧脊,男同性戀自願者總是被拒之門外。

1992年起,為杜絕愛滋病(AIDS),美國規定有男男性行為(men having sex with other men, MSM)者,「終身」不得捐血。2010年血液安全及可用性顧問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for Blood Safety and Availability)認為此限制並不理想,建議研究修正方案。

201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依據研究結果,將限制改為過去「12個月」間有男男性行為者,不得捐血。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男男性行為者,凡是與曾有男男性行為者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也受此規範。換句話說,這個規定涵蓋男同性戀、男雙性戀,以及男雙性戀的女性性伴侶。

類似規定在澳洲與紐西蘭也有,用語上的出入凸顯出其觀念的些微差異。比方說,澳洲紅十字會(Australian Red Cross)和紐西蘭血液服務中心(New Zealand Blood Services)就將兩男間的性行為限縮到「口交或肛交(oral or anal sex)」,且無論是否使用保險套都算。紐西蘭血液服務中心還特別強調,是以性交的類型為評斷基準,絕非針對性向(based on what you do or have done and not on sexual orientation)。

至於臺灣目前的捐血政策,以九個條目分開定義各類「終身」不得捐血的對象。這些人除了血液相關疾病患者、性工作者與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外,其中第四條的嚴禁對象為「靜脈注射藥物成癮者、男性間性行為者及長期使用血液製劑者」。把三種毫不相關的類型擺在同一條目,又缺乏對「男性間性行為」的詳細定義。

國家

捐血前男男性行為禁慾期

相關單位

美國

一年

FDA、American Red Cross

澳洲

一年

Therapeutic Goods Authority、Australian Red Cross

紐西蘭

一年

New Zealand Blood Services

臺灣

終身

衛生福利部、臺灣血液基金會

(點擊上列國家名稱,可連結至相關單位網站,閱讀更詳細的規定。)

無論在哪個國家,禁止男男性行為者捐血的初衷,原是為了防範愛滋病廣傳。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血液中的病毒已經可以直接被偵測出來,無需像從前透過尋找抗體(antibody)來推定。此外,核糖核酸篩檢(RNA tests)的進步,也將發現病毒的空窗期縮短到感染後10天內。

更重要的是,目前在上述各國,無論捐贈者的性向或性交史,所有捐獻的血液都會通過完善的愛滋病毒(HIV)篩檢。因此,美國的人權團體認為目前的規定仍是對男同性戀與男雙性戀的污名化,紐西蘭血液服務中心的評估報告將之視為妨礙民眾捐血的屏障,而澳洲紅十字會則期望醫療用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uthority)能將一年的限制縮短為6個月。

明定單一社群人口終身不得捐血的法令,過去也曾被用來針對海地裔美國人(Haitian-Americans)。有關當局以該人種感染愛滋病的比例較高為理由,設此限制,直到1990年才解除。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不僅是對該種族的傷害,其與現行法令裡性向歧視條文的雷同處,更是令人無法忽視。

此外,《澳洲醫療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中,曾報導一位與異性結婚,且有成年子女的老年男性病人,慘遭延遲診斷。原因是醫療界對愛滋病患的刻板印象太過偏重於年輕男性間的性愛關係,沒人想到要對這位病人進行篩檢。因此,男同性戀或男雙性戀雖是感染愛滋病的高危險群之一,但過份將防禦對象侷限於這個群體,反而會傷害輸血安全與疾病管制的成效。

參考資料

【學術期刊】

【政府及民間組織】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