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能否告訴我們,「我」究竟是誰?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是逐漸傾向打造一個以「台灣」為主、為名的「新共和國」;還是一步步完成「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工程。也就是說,「我是誰?」的「答案」,也許在這四年內會逐漸浮現。
文:嚴象胥
2016年5月20日,馬英九政府總算如島內多數人所期待的走下舞台;蔡英文政府,承載著將近690萬人民的殷殷期望,來到這個舞台前。誠然,任何一位參與這場選舉的選民,心中所思所想,其對新政府所寄與之望,可能皆有不同。然若從台灣長久以來的政治發展脈絡論,或許,最關鍵的分歧,仍是關於針對作為一個「國家」型態的各式想法;進一步說,這是涉及了「國家」最外顯之名稱,和其內部的組織架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各類族群人民的協調,以及歷史系譜、源流之追索與編寫。
這個分野,是環繞著「中華民國」、「中國」與「台灣」所展開。長久以來,它可能一直都是多數人心中共同的疑問:「我」是誰?「我」的名字究竟是什麼?更進一步,「國號」此一問題是與「國家」的實存、運作模式緊緊相繫。
當新政府上台後,「我是誰」這樣的疑問,更能被延伸為:去除現階段交纏在政體、社會、經濟、文化架構裡的「中華因素」,從而生成「台灣獨立」,抑或所謂之「解殖」並「建國」,是否可能達成實質的成功?又或者是,「中華民國」能否保存?其與「台灣」的縫合更為緊密,由此生成一個穩固或「正常」的國家型態。此即為,時人所論之「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圖景,能否實現?
質言之,當我們持續地追問「我是誰?」其背後所蘊含的核心議題,或可稱為一種「終極追尋」,則為關乎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由內而外,對內部之人民、外部之國際社會所展現的型態。究竟是一個以「台灣」為名的「新共和國」;又或者是將「台灣」鑲進那個名為「中華民國」的身體?
倘若把這個疑問放入當今台灣政治光譜裡分析,可以看到自黨國時期以來,逐漸浮現的三塊相互競爭的範疇。概可粗分為三種類型:第一、以「中華民國」與中國統一;第二、以「中華民國」為獨立實體;第三、冀求以「台灣」為主體的建國運動。
而近幾年來,因著政治風向與社會脈絡、文化思想的變動,從這次總統選舉的結果我們即可見出,光譜內的三個範疇歷經了此消彼長的變化,轉為第二與第三塊之間的競爭。此即為愈為多人熟悉之「華獨」和「台獨」孰為實際可行的議題。(可參考〈到底是誰在怕台獨?〉)
民進黨政府這次的重新執政,即將面對的就是此二政治範疇彼此競爭的問題。其一可作為各方政黨、政治勢力進行群眾動員的號召資源;進而亦能藉由爭奪話語權之柄杖,以訂定未來商議「國家」建構的基本方針。
此即意為,2016年的政黨輪替,對台灣而言,很可能就是一次決定未來走向的變動。究竟是逐漸傾向打造一個以「台灣」為主、為名的「新共和國」;還是一步步完成「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工程。也就是說,「我是誰?」的「答案」,也許在這四年內會逐漸浮現。
然而,那個「答案」也很可能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政治發展態勢。
新政府甫上任,從其目前釋放的各種訊息來判斷,倘若是堅持在本文敘述脈絡中的「台獨」方者,恐會認為不甚樂觀。最明顯的當是近日於WHA會場上,林部長那場講演中的遣詞用字,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取代「台灣」(Taiwan),以及蔡總統對其所許之「沒有矮化」的讚詞。
同時,吾人還應該注意到新任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先生的那一席話:「中華民國在台灣已超過七十年,遠多於在中國的三十餘年;所以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史就是台灣史的一部分。」這段話,和前任館長呂芳上常提之「Y字型史觀」,即當代「台灣史」是由日本殖民和中華民國在台灣此二時期為源頭匯聚而成的,並無一二之差別。
此其外,就職典禮當天,那場由紙風車劇團主導的「遊行式政治表演」,其中涉及台灣原住民生活習性的「描述」。部分網友對此之批評表示,這是吳思華時期歷史課綱的具體實踐。此雖為玩笑話,但若嚴肅看待,此般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知與描寫,則仍是孕育自傳統的「中華民國史觀」脈絡中。
甚且,近日新任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女士,已對「中正紀念堂」這座黨國威權體制之象徵性建築的處理方式做出「目前沒有拆除選項」的預告。這種以「多元」之姿,規避積極消解威權統治時期所造成的創傷記憶的做法,亦是維持了「中華民國」在地化的統治正當性。
綜言之,現階段此些來自政治文化層面的訊息,在在暗示了新政府尚未察覺,也還未反對長久以來桎梏於台灣之上的「中華民國」,其於各個面向置下的框架。
而這個框框,與時人所關心的「轉型正義」,亦是緊密相關的。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試想,倘若在執行新政府的「轉型正義」計畫過程中,並未同時專對「中華民國」此一國體、國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制提出質疑,當「轉型正義」之工程底定,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當性,是否也就更為穩固?
這樣一來,「轉型正義」先是可能摧毀了黨國體制在台灣的遺毒;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中華民國」卻從此獲得更為「清良」的養分,其落定於台灣的政治基礎,反倒更為深穩。
換言之,這樣的政治轉型工程,究竟是在消解「台灣」與「中華民國」之間對抗的張力,抑或是在兩者間之聯繫上加壓,等待衝破的時機?由此,吾人也可據以檢視時下許多關於「台獨」的論述與口號。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