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盛會」的詛咒: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都市競技場

「國際盛會」的詛咒: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都市競技場
「讓世界看見台灣美麗的力量」是天真的民族主義口號。(作者翻拍自花博海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族主義夢囈的「台灣驕傲」,資本主義熱衷的「城市再造」,正是當今Mega Event複雜遊戲的兩大關鍵字。馬英九民族主義的天真,問題就在於他只吶喊了「台灣驕傲」,卻隱匿了「城市再造」。

然而只是退色而已?還是有個難解的問題:明知龐大資金不可能回收,申辦城市為何依然前仆後繼?

儘管申辦Mega Events的都市確實減少,而且舉城皆知風險極大,幾乎要債留子孫。但是每一屆的萬博、奧運、世足,卻總是有勇敢的城市團隊挺身而出,甚至有豪奢的簡報團超認真去爭取(一般申辦準備費就花一億美金)。台北也是其中之一。

答案,顯然另有蹊蹺。簡單來說:有人獲得利益,有人受到傷害,且是截然不同的兩群。

三、Mega Events的舊愛新歡

回首世界文化史,Mega Events和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的關係雖然一直很曖昧,但其實還是明顯看得出舊愛、新歡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Mega Events和民族主義真是濃情密意。1851年倫敦第一次博覽會到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各國無不舉國投入爭取民族榮光,是民族主義還很有力的時代。

1851年倫敦舉辦第一次萬國博覽會,距離現代的兩個大革命(法國革命、工業革命)只有五、六十年,工業社會剛站穩腳步,還不知道產品的顧客在哪裡。因此,西方先進國不只需要嘗試合乎理性、邏輯精確的展示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宣示文明發展、國家威嚴。因此萬國博覽會等於是封建帝國的現代版,奧運也是如此,都是先進國家展示其現代技能的地方。

RTR41JQB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因此,自1851年到二次大戰前的一百年左右,博覽會和奧運都是西方先進國家在輪流承辦,他們展現現代文明的戰場,殘留強烈的帝國主義餘緒。亦即,前期的Mega Events是民族主義的展示場,主辦經費幾乎清一色都由政府打理。

以熟悉的鄰國日本為例。1960年代日本正是經濟高度成長期,國力一直登頂。這個年代的日本,幾乎都陶醉在國家帶頭的Mega Events浪潮裡。對於在戰爭期遭受大傷痛的日本,東京奧運、大阪萬國博覽會、札幌冬奧這些一場一場的Mega Events,禮讚了日本「國家榮光」,承擔了「民族主義」任務。

不過到1980年代,西方工業文明已十分穩固,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消費力不斷擴增,全世界都是工廠、也都是賣場。空談「愛用國貨」未必是好事,甚至還會妨害全球經濟。戰後三、四十年過去,在1975年英國柴契爾夫人執政,漸漸走向剷除貿易障礙的新自由主義趨勢,「民族主義」在Mega Events裡就注定要失寵。

確實,1970年代的西方世界對於申請萬博和奧運的主辦權,態度就已開始冷淡。過往動輒十餘國爭搶,落魄到只有兩、三國。然後,微妙的變化發生在1976到1984年之間。

四、新自由主義,誘使奧運投身新歡

1976年奧運是一個關鍵轉折的案例。1976年蒙特婁標得主辦權,是加拿大國家最高階的Mega Events。雖然一開始財政收支就遭質疑,但是市長Jean Drapeau信心滿滿留下一句名言「奧運不會虧本,就像男人不會生孩子」(The Olympics can no more have a deficit than a man can have a baby)。

很遺憾的,耗資58億美元興建的各種場館的鉅額工程款,會後並沒有順利回收,留下24億美元虧損,市政府無奈向全體市民加徵奧運稅,加稅期限前後歷時30年,直到2006年才清償債務。之後1980年奧運就冷到不行了,只有莫斯科和洛杉磯申請。莫斯科以些微票數搶下主辦權,是共產世界首次破冰。但是西方國家抗議當時的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卡特總統帶頭抵制奧運會,超過五十個國家缺席,場面尷尬到極點, Mega Events的民族主義時代也走到終點。

事隔四年,美國洛杉磯順利拿下1984年奧運主辦權。1984年洛杉磯奧運,剛好是美國共和黨總統雷根連任成功,新自由主義氣勢如日中天,Mega Events也轉身倒向資本主義。

1984年洛杉磯奧運的籌委會主席,是出身金融界的Peter Victor Ueberroth。擅長財務行銷的他,誇口不需要政府補助,而以門票搭配電視轉播權、廣告、指定商品、冠名權、招募無薪志工等花樣,成為奧運史上第一次不由官方主辦,由民間部門主導的盛會。而且,成本不到5億美元,結餘竟有獲利2.5億美元。

1990年代以後,奧運果然重新活絡,但其中意義就有玄機了。先看一下戰後各屆的奧運主辦都巿。

戰後各屆的奧運主辦都巿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各年度Summer Olympic Games資料整理製表

簡要來說,1984年以前的奧運是民族主義式奧運,承辦者都背負著國家的榮光,舉國相助,賠錢不是問題。而1984年之後的奧運是資本主義奧運,承辦者都背負金權交織的使命,如何從中獲利更重要。

一橋大學町村敬志教授,由申奧都巿看出兩種類型。町村敬志利用以下二個判準,將申奧城市分為三種類型(一種從缺):(1)該城市爭取奧運時的國家GDP(以美國為1.0的相對指數)、(2)該城市是否為該國首都:

該城市爭取奧運時的國家GDP 首都
資料來源:參考町村敬志(2008)之統計重新製表。町村敬志的原文分有三類,本文簡化為兩類。[6]

亦即、1948年至2008年之間,世界上其實只有二種城巿在主辦奧運:

1、開發中國家的首都:準備起飛的國家或集權國家,奧運是具有政治宣示作用的國家慶典,通常都由國家傾舉國之力追求榮耀。

2、已開發國家的非首都:高度開發國家或權力分散國家,奧運是個別城巿追求自主的運作型態,甚至具有對抗中央首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