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以「中國現代史」為中心的討論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以「中國現代史」為中心的討論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考試左右教學的現象無法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一綱多本政策下的教科書編寫,是否造成偏重年代、史事、人名而有利於記憶,比較接近傳統教科書的版本更受青睞,值得思考。

文: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課綱應符合學術與社會發展的脈動

爭議多時的微調課綱(即104課綱)在新政府上任12天後,即由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正式宣告廢止。這項措施在大選結束、政權轉移底定後,似乎早已在大家的預期之中,原先支持課綱微調的一派也沒有發出太大的聲音。

反倒是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兩度展開抨擊,先說這是「台獨分裂勢力企圖在文化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用台獨史觀毒害台灣青年一代,割斷兩岸同胞的血脈連結」「他們自以為播下的是所謂『龍種』,但收獲的只能是『跳蚤』」。這已經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其後他又在回答記者詢問時嚴詞威脅,民進黨當局如果做此選擇,「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後果」。這些言辭不禁讓人懷疑中共在過去幾年是否已經將手伸進台灣教育,欲藉教育來影響台灣青年一代的思想。

更令人訝異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辛旗少將親口說出,2008年他曾透過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與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兩人,向甫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建言應修改台灣教科書,以扭轉台灣人天然獨的傾向。(見《中華奉元學會第28期電子報》)至此,微調課綱背後的政治運作,以及欲以歷史教育來操控青年學子思想的意圖更是暴露無疑。

在科技掛帥,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今天,歷史學早就日漸式微。對高中生來說,歷史向來也都不是值得重視的科目。這些年來高中歷史課綱問題之所以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成為論爭的焦點,無非因為歷史教科書的撰寫捲入了意識形態之爭。早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在台灣本土意識興起之後受到了挑戰。中國中心論者對於台灣史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感到不安,認為部分人士意圖藉由歷史教育的「去中國化」,將台灣推向獨立的道路,於是極力捍衛傳統的中國中心史觀。

台灣中心論者則因為台灣史研究長期受到壓抑,違反人們日常關懷由近而遠的習性,亟欲改正長期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建立符合政治現狀的歷史論述。台灣本土意識越強,中國意識者危機感越重,就越想運用政治力挽救逐漸流失的優勢,歷史課綱的制定因而成為政治的角力場。

歷史有沒有可能完全擺脫現實政治的影響呢?從事學術研究的歷史學者,大多以追求客觀為職志。然而,客觀本身便有極為複雜的意涵和層次。歷史書寫不只有事件的敘述,還有觀點、立場、態度、價值觀等的呈現。標榜客觀的歷史,終不免含有主觀的成分在,終不免受到現實的牽引。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謂歷史是當代人思想的體現,歷史的論述脫離不了當代生活、環境、思潮的影響。因此,在不同時期,歷史學者關懷的議題、觀察的角度或觀點也往往不同。

歷史學的觀點既然隨著時代脈動而會產生變化,那麼,高中歷史教科書可能永遠停留在舊日的論述框架嗎?藉由政治力將中國意識強加在青年學子身上,真能夠轉變他們天然獨的傾向嗎?

馬曉光和辛旗的言論,所反映的是中共思想控制的思維。中國這些年來儘管經濟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中共在思想言論上仍然進行高度管控。中共向來把歷史當做替政治服務的工具,它藉歷史教育來強化民族主義、進行思想控制,以鞏固政權。去年中國紀念對日抗戰70週年,中共宣稱抗日戰爭是由它所領導的,便是歷史為政治服務的顯例。它推動兩岸共寫抗戰史,也含有多重目的,一是要緊抓歷史的解釋權,二是要台灣歷史學者為它的歷史論述背書,三是將統一戰線策略運用在台灣學術界,四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再強化。

歷史是政治的工具,歷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是中共對歷史的思惟。即使中國史學界受到台灣和世界史學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但是中共官方對歷史教育的思惟並沒有改變,也希望這個方式在台灣實行,「導正」青年學子的思想。

11745418_474818839358124_6170179933921781522_n
Photo Credit:我在環島,我反黑箱課綱。

然而,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社會環境早已產生重大歧異。台灣確實也經歷過思想控制的年代,國民黨來台後,蔣介石宣布戒嚴,在思想言論上進行高壓控制。那時的歷史和公民教育,都是民族精神教育,小學生作業簿後面印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幾個字。歷史教科書的中國現代史,是以孫中山、蔣介石和國民黨為中心的論述,傳達黨國一體、領袖崇拜的思想。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威權統治宣告結束。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對長期獨大的國民黨提出挑戰,同年張玉法的《中國現代史》出版,突破了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書寫方式。

1981年國民黨黨史會在圓山飯店首度召開以中華民國歷史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部在各大學研究所設立中國現代史獎學金,鼓勵中國現代史研究,而台灣史研究則在沒有官方鼓勵的情況上興起,並且逐漸成為顯學。台灣的歷史研究是隨著政治發展而變化的,自由討論之風也與政治民主化同步。時至今日,中國現代史研究逐漸式微,台灣史研究之風鼎盛,其實反映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從整體趨勢看來,是台灣政治和社會的發展促使歷史的關懷議題發生變化,而非歷史研究催生台灣民主化。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等人對高中歷史教育的改革,其實只是呼應台灣政治社會思潮的變化。真正促成台灣年輕世代天然獨思想的,不是歷史教育,而是他們土生土長的環境、自由民主的空氣,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鮮明對比。中國官方和台灣部分中國中心論者想要用台灣40年前的政治思惟,透過歷史教育來扭轉這些「天然獨」世代的思想,灌輸大中國意識,無異於緣木求魚。這種和現實嚴重脫節的思想教育政策,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抗,自然不足為奇。